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开心总会比烦恼多些。在自己的星球种满玫瑰,落俗在所难免,浪漫至死不渝。
1
行动力
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人,最怕的就是被琐碎的生活打乱原有的脚步,突如而来的闲暇,并不是恰到好处的释压。
突然闲下来,人是会生病的。
躺在沙发上,窝在被窝里,你会发现只是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你对短暂的理想生活的所有体验。
无所事事的感觉就像是在浪费时间,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却什么也不想做。
我们善于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并且无限宽容并安慰着自己的不完美。
一旦尝过偷懒的甜头,人便很难回到原有的轨道。
就像我朋友说的,
“所有做坏事的人都抱着不会被捉到的侥幸心理,然后仗着以往的经验继续的做坏事。”
这是一件没有出口的死循环,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停止。想到就去做就是我想要的行动力。
再而三的推迟就如《曹刿论战》中所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三次想到仍不付诸于实践的时候,做这件事的勇气和激情也在推迟中消耗殆尽了。
当新鲜想法第一次冒出来却不去做的时候,那就是还不够热爱。害怕开始的人,是看不到结局的。
有些列出来的计划,写下来的梦想,明知道离我们很遥远,甚至不如转瞬即逝的烟花绽放的长久,但一定足够美丽。
那些稚嫩的文字,满是少年气的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只希望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再年轻一次,奋不顾身一次。
2
失重感
如果能拥有穿越时空的奇特技能,我想问70岁的自己一个问题:
“经历了风风雨雨被社会磨平了棱角的人还会相信许愿,期待愿望成真吗?
还是早已被现实压弯了脊梁,默默地收敛起自己的少女心,只是为了生活而活着?”
二十岁的我给出的答案百分之百偏向于后者。
所有的愿望也只是说给自己听的,“天助自助者”可能就是这样吧。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
“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如果一直凭借着外力生存者,大概终究是会被抛弃的。
20岁时,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向我泼出冷水,我却除了束手无策的等待凌迟别无他法。
20岁的我,不曾想过要做出什么惊人的改变,害怕麻烦,讨厌社交,在所存在的安逸中沉默着,或许也在沉默中慢慢走向“死亡”。
商场休息区的螺旋椅永远不缺少光顾它的人,来来往往的人群累了总会到这儿停歇。
小朋友们会盘坐在里面,靠着身体的力量一圈又一圈的旋转着。
但当我坐到上面时,我不禁害怕起来,我讨厌这种脱离实地的失重感,尽管我知道我不会受伤害,不倒翁原理也不会让我从上面摔下来,只是这该死的心理作用,让我选择成为一名旁观者。
我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去做一个逞强自不量力的大人。我臣服于失重感,也选择忠诚于自己。
3
找定位
在框架交织的社会里,对自己定位准确似乎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
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然后窝在属于自己的一角,成为一名合格的社畜。
不跨出越界的一步,不去招惹麻烦,不在平淡生活中激起涟漪。
允许自己处于颓丧的状态,每天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焦虑氛围里,却又在某一瞬快乐的时刻,把一切顾虑都抛之脑后。
在找定位的同时,我们也在找自己。
把自我价值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需求满足度上,这是极为可悲的。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曾说: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要适时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无力感,别人做不到的事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到。
当你开始接受这样的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更多可贵的东西。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而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无论走多少弯路,我们终究会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生海海,做人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错位的积木摆不出想要的样子,一个定点足以使平淡的生活激起波澜。
4
选择权
我们在和时间的赛跑中成长,而成长的代价就是,手中所持的选择权越来越少,弃票权使用率却越来越高。
小时候,或许是我们拥有选择权的至盛时刻,一声啼哭一个表情便足以为一件事做决定。
那时候我们说的很少,但听下去的人很多。长大后,我们说的越来越多,认真听的人的却越来越少。
反正怎样都无所谓,有些话说出来只是给自己听。
在中少年时期,我们想要抓住的东西很多,想要抓住没有形状的时间、没有气味的限定快乐、没有颜色的悲欢离合。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我们注定是抓不住的。
就像有些事情选择权永远不在我们这边,我们总是站在选择权的对立面。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将选择权定义为“选择权=不对称性+理性”。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能够基于某种策略作出对你有长远价值的选择。
只是这小小的三个字,便把人隔在不同的两边。我们在行使选择权的同时,我们也在被选择着。
努力变好一点吧,仅仅为了在别人行使选择权时自己不是一直被舍弃的一方。
在这世界上游乐一场,我们能决断的也只有自己的人生。
最后的最后,要记得“因为发生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就深受打击,是无法继续前行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划分的。”
|文:布鲁德思钙 编辑:哎呀话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