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古代。那里的世界太大,那时的路太远。我读过李白的诗,一生中他写过一百六十多首送别诗,他于霸下送别了一百六十多人,然而最终有幸重逢的寥寥数人。我们读着他的诗,不懂一次偶染风寒便足以致命,不懂度一次蜀道十死九伤。纵然无伤无病,亦有不得见者。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为何“他乡遇故知”如此简单的小事竟能名列人生四喜。
二
我喜欢古代。因为和那时相比,我更讨厌现代。微软发现了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所以我们离一个人仅仅不过六个人的距离。然而从时间上算起,通过十二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可以遇见任何我们想遇见的人,哪怕她与你隔着半个地球的距离。然而当我们翻开手机,却又有多少曾经很熟悉,却很久没有联系的人了。我忘记了,比路程更遥远的是时间,在速度的作用下,彼此变得陌生。。。。。。
三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太白于洛阳得遇杜甫,相引为知己,赋诗饮酒。于其秋,少府丧祖母,故辞去。开元二十八年,少府省亲至充州,幸于汶上遇太白。然君子再见,志相近,情相同,虽时过境迁,亦是故人。
四
我见过许多老友见面尴尬的寒暄,我见过许多在同学会中狼狈无言的背影,世界太小,而时间太快。匆匆数年,我们便变成了不相识的模样。“莫道白首难再会,只恨相见非故人。”我们不是不想再见,只是害怕再见时都以不是当初的模样,最终还是成为陌生人群中的陌生人。那么如果不再见,我是否还是你眼中最初的模样?
五
我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聪明的学渣,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三年,临近毕业的那年,学渣X问学渣T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学渣T没有回答X,他很诧异X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中学,大学,然后在社会中找一个工作,这就是未来啊。未来不应该走着走着就会走到吗。T知道她想要的不是这个答案,所以沉默了。X用着平静的声音说道说她很喜欢普罗旺斯的花香。那一天起,T与X便再也没有了联系,T是聪明的学渣,所以他没有联系X,每一次当他闭上眼都可以想象出X的生活。因为T知道X也是聪明人,聪明人总是会走向自己预料中的未来。T更知道当他们相见时已非故人,一如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论。四年之后,T同他四年前构思的一样,驻身在魔都的一所三流学校。孤独而又不孤单的生活着。他的生活当然不孤单,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总是有办法对付生活的,三年又三年。然而他又是孤单的,因为他从未认真的活过,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不带一丝留恋,然后遇见新的一群人,重逢着同样的套路。然后某一天,T或是有心或是无意,联系上了X,X在英国,在为了报考法国的大学而努力,生活很苦,但很充实。一切和T想象中的一样。包括他们现在尴尬的寒暄,以及X以一句“祝你生活快乐”作为的结尾。T是聪明人,一切真的与他预料的一样,然而T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从那一天开始总有一种心痛,于是他删光了所有朋友圈,还在书店买了一本法语教材,开始了法语的自学。 我想T是疯了。我问过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T沉默了许久,用着一如四年前我听过的平静声音说道“白首相见,亦是故人。”
六
我还见过一种聪明人Y,他比T聪明,他不喜欢T的那种守株待兔的幼稚行为,他喜欢按图索骥。他很喜欢生活在现代,如果生活在古代,按图索骥的行为当然愚蠢,因为那里的时间很慢,一个人一生又能认识多少人,一千人还是一万人。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他每天都能遇上数万人。他一定能找到比她更像记忆中的她。他不害怕困难,只要有希望就足够了。 后来他真的找到了,再后来他又独自离开了,他想到了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论。他以为岸不动,水在流。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当他费尽努力将那水那山还原到最初的模样,那人却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七
公元745年,太白与甫同游山东,平台,后甫西去长安,太白由于江东,故别兖州,不定后约。公元762年,太白卒于当涂,兖州一别,此间十七年,白首不相见。 T说他很羡慕李白,“白首相见,当是故人。白首不见,亦是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