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以后,怀孕要宝宝的事,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以前对孩子无感的我,可能是年龄到了,受身体内分泌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女人天性中的母爱,被身边可爱的小孩激发出来了,我的内心也开始期待起来,希望养育一个可爱的宝宝,陪伴他一起成长。
内心期待的同时,不免也有些担忧。现在养育一个孩子多不容易啊,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教育问题上更是要从小抓起。
而每天充斥在耳边的新闻是:
【十岁孩子离家出走】
【辅导孩子写作业,爸爸进医院】
【培养孩子,是每个家长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天哪,看到这些新闻我的呼吸都不顺畅了。
以后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暴击着我的大脑,苦思冥想好几天,我想作为一位母亲,最起码应该先做到这几点:
一.爱孩子,与孩子站在一起
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没有学习过,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着自己的孩子,却不自知。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的成绩……”
这样的话,本意是想让孩子有个榜样,能够上进,听得多了起不到效果,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一对母女吵架。
女孩哭着大喊:“你能不能别老是拿别人跟我比较。”
母亲说:“谁让你不如人家。”
女孩说:“那你干嘛生我养我,你别要我不就行了。”
母亲的不断否定,让女孩开始否定自己。
很多父母与朋友聊天时,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诉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尊心,要面子。
这样会让孩子在小伙伴面前抬不起头来,在长辈面前没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这样的缺点,就有另外的缺点,或许他成绩不够突出,但善于动手。无论优点缺点的多或少,先去接受它,接受孩子,与孩子站在一起,肯定他、支持他。
肯定会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支持会让孩子内心充盈着力量,这样他才能轻松地去学习,改变,成长。
二.不溺爱,不过分满足
在经济匮乏的年代,别说是溺爱,一个家里三五个孩子,父母为了生活忙碌,都顾不上管,往往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基本的需要都满足不了,过分的要求更不可能。
现在家庭,一般要一个孩子,放开二胎后,有人选择再要一个。与之前相比,家里的孩子少了,经济条件也好了,孩子都成了宝贝。
小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说啥是啥,要啥买啥,小小年纪娇惯成了小皇帝。
好多父母,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现在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小孩子正是养习惯,立规矩的时候,小的时候不教育,随着孩子的天性来,大了怎么可能突然明辨是非,什么道理都懂呢?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推崇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六岁之前立好规矩。
六岁前的孩子,年龄小,依赖父母,自我意识没那么强,对父母说的话会听从。六岁以后自己的想法多了,上了小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去比较,尤其是如果之前对孩子事事满足,顺从,这时候再约束管教,他就会反抗,情绪波动大,引起过激反应。
三.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婴儿时期,宝宝会依赖父母,随着身体的慢慢成长,他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意识,并逐渐脱离父母的关爱。
作为父母,在孩子依赖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依赖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快点长大;一方面又害怕他们不再需要自己,脱离自己的掌控。
现在有一个热词“妈宝男”,就与父母的过分关爱有关。孩子在成长,父母的思想停滞不前,一直处于宝宝的幼年期来关心他,照顾他,从而阻碍了孩子进一步的心理成熟,反过来不自觉地依赖父母。
我们要知道,到了一定的时期,如果不选择放手,那将害了孩子。
父母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培养孩子,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论他喜不喜欢。
我们会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身上留着我们的血液,这样想是没错。但他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延续,或者说重新替我们生活一次,以期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给孩子一些自己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父母,只给建议,不强制干涉。
在暑假期间各种教学班,兴趣班琳琅满目。何必一整天让孩子关在教室里学习语数英,让他自己选择几项艺体类课程,得到充分的放松,或许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更有效果。
最近因为热播电视剧《三十而已》引出了一个话题:养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是啊,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己。
可千万不要输在孩子成长的前面,用我们错误的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不懂得怎么为人父母,我们,就去学;如果错了,我们,就马上改。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