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选修课【叙事逻辑】已经结束啦,课程考核的论文也拿了90分,超开心超爱老师哒~ 再次说一下,【叙事逻辑】是一种解读文本的非常棒的工具,这里我分享一些笔记给大家。
上回整理到绪论,这回要介绍的是【普罗普的功能结构理论】,它属于考察【故事】本身的逻辑的一种工具。
★普罗普与《故事形态学》
先认识一下【普罗普】这个人,百度百科上写的是【普洛普】,苏联结构主义先驱,代表作《故事形态学》(1928),这本书研究的对象是【俄国民间故事】,考察和总结了俄国民间故事在结构上的规律性。(个人觉得不用看原作,除非你是研究这个的,但是下面这个31种功能简表一定要了解。)
普罗普写这本书的理论源泉,来自于植物学,即世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但背后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叶子。
顺便补充一个背景知识,普罗普最初发表这本书的时候是1928年,而因为时代、政治的原因,这本书的英文译本一直要到1958年才出版,并且引起轰动,这也是称之为先驱的原因。
★理解“功能”的涵义
首先,所谓“功能结构理论”,那么“功能”指什么呢?
对功能的界定——角色的行为,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好吧,我承认有点晕,到后面就能慢慢理解了)
普罗普把故事分成150个成分,其中31种功能是最重要的。每一种功能有一个符号对应和不同的定义,功能还有功能变体,在原符号上作一些小变化。
【普罗普的三十一种功能简表】
(原谅我打各种复杂的符号太麻烦,直接放讲义照片)
其中,1-7是准备阶段;8-10是复杂化阶段;11-15是转移阶段;16-19是斗争阶段;20-26是返回阶段;27-31是认出阶段。
接下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注意这个故事有一个潜在的【禁令】,即女孩子不可以野在外面。
沙皇有三个女儿。(α最初情境)女儿到外面游玩。(β外出)在花园里流连忘返。(δ违禁)结果遭到毒龙的掠劫。(A恶行)沙皇征召勇士拯救三位公主。(K消除)英雄凯旋归来,(↓返回)接受赏赐。(W主角获得报酬)
· 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四条定律:
1.功能是民间故事中恒定不变的要素,不论这些功能由谁来完成、怎样完成,功能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成分。
2.童话(民间故事)中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31个)。
3.功能的顺序总是一样的(即在文本中,功能的出现一定按照1-31的顺序来)。
4.从结构上看,所有的童话(民间故事)都属于同一种类型。
牛逼的来了,那就是普罗普总结的俄国民间故事的【基本叙事模式】:
不过你不要以为俄国民间故事竟然这么“套路”,无非是公主落难、王子相救、最后成婚,就没什么好发挥的地方了,好好利用这个套路,你也是可以编出好故事的。比如《西游记》也可以套用这个套路,很多回的情节都是“遭遇-失败-求救-帮助-胜利-西行”,把其中主人公的身份关系从“王子、公主”改变为“师徒”,再将这个模式循环出现、周而复始,就显得很独特了。
在普罗普之后,又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继续了这条道路;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可以参考【李杨】的《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拿到故事文本,先分清【叙述顺序】和【故事顺序】,可以根据因果关系还原标准的故事顺序以后再标注功能,否则你可能会质疑四条定律中的【顺序】定律。
(关于这个理论就不深入,以了解为主吧,因为之后很多理论也会与之相关;感谢老师的讲义~)
其他参考书目:
《故事逻辑与文本分析》,黄卫星,上海文艺出版社;
《叙事学导论》,罗钢,云南人民出版社;
《结构主义诗学》,乔纳森·卡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节预告:行动元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