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婧怡
中国人好吟诗,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不管识不识字,不论社会阶层。人人都会吟得那么几首,什么“逃之夭夭”,什么“春眠不觉晓。”什么“红杏枝头春意闹”。提起诗歌,必以文字为先。当原始人狂舞着在岩壁上刻下说不清道不明的符号,他们也许不会想到,那些扭曲的符号会对后世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我国汉字的发展大致经过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据考证,我国最早的诗歌出现在先秦时期,也就是上述阶段中位于“大篆”书写时期。足见成文诗歌的形成要远远晚于文字。该诗名为《弹歌》,短短八字,意义非凡。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肉”的古字)
笔者细细解释来与看官听,所谓“断竹、续竹”描述了制作弹弓的过程,猎人砍断了竹子,又用弓弦将竹子两端连接,这样就做好了一个弹弓。弹弓在原始社会用来做什么呢?答案是:“飞土,逐宍”,一场盛大的狩猎活动开始了,猎人手拿弹弓,搓土为丸,向猎物不断射去。追赶被击伤的猎物。诗文虽短,却真实的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场景。
诗文原载于《吴越春秋》,书中记述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然而判断该诗成诗年代的依据并不是《吴越春秋》的成书时间。《吴越春秋》成书较晚,为东汉赵晔所著。前文提到,陈音是春秋时人,在答越王问时引用了这首诗。既然是引用,说明陈音或是引用当时他人作品,或是引用前人作品。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弹弓》成诗时间或于春秋时期,或早于春秋时期。
后有学者从《弹歌》的语言和节律加以推测,二言诗必早于《诗经》中三言诗、四言诗。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后经后人写定的。也有传说为黄帝所作,传说无据可靠,从现有史料来看,这首《弹歌》当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无疑。
那么看官也许会问:“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啊,古人讲,做学问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说的俗气一点就是:“不仅要知道它,还要知道它是从哪来的。”所以,各位看官,日后教育子女也可从此诗入手,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循循善诱,切不可不闻其意,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