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1. 到了现代,我们说话依然含蓄,有些话甚至含蓄得让人很难理解。比如,我们会说“我不确定这样是不是能够实行”,其潜台词往往是“这根本行不通”。又如“或许你可以去询问一下别人的看法”,其潜台词往往是“你问我也没用”。再比如“你可能还不太了解”这句话,或许真正的意思是“你的脑子‘进水’了吗?连这都不懂”。像这样的含蓄之语,若你不懂,往往很难领会说话之人的心思。
2. 记住清代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福不享尽有余德,势不使尽有余力,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心不用尽有余量。”
3. 中国人做事不习惯直奔主题,因为那样显得粗鲁、功利,目的性太强。如果面对的人不够熟悉,太直接就显得冒昧。
4. 当别人问你“有什么指教”的时候,不要直接发表看法,最好客气一下,你可以说:“指教谈不上,不过,有些话不太好说,说错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这样一句话,可以使你的表达显得柔和而委婉
5. 当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想要反驳对方的时候,最好先想清楚,若是直接反驳,会不会有麻烦。也许先赞同对方的观点,附和一下对方,再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就能让对方主动思考,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岂不比带有强迫性的直接说服更妙?
6. 要学会虚心地向对方请教,让对方出主意可以这样说:“您认为该怎么办才好呢?”当对方说出他的看法时,你只需适当提示,让他主动地思考下去,他就会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你可以这样说:“您认为这样做怎么样?”采取商量的语气,启发对方,能够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这个时候,你的意见便很容易植入对方的脑海,从而让对方接纳你的意见。
7. 《论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8. 批评别人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9.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别误会,我这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其实这句话会让人感到厌烦。明智的人不会这么说,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这样表达。因为每当说出此话的时候,人们心里都会琢磨:“嘿,这是指的谁呢?”
10. 直接批评,可能会让人感觉不好,因此,不要一开始就表示责难,而应心平气和地问一个问题,给对方一些时间想想,也许对方就会放松一些,愿意跟你说事情的经过和原因。要是你一开始就怒气冲冲,将对方吓到了,那么对方又怎么能够平静地向你讲述具体的情况呢?很显然,采取这种委婉的提问方式来批评,更为人所接受。
11. 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让对方变得更加积极,说实话,批评不是好主意。事实上,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方式。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思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去思考,往往就会发现赞美的客套话所带来的效果,有时远胜直接批评。比如,你说:“你太善良了,所以常常吃亏。”这时,虽然说的是对方的缺点或弱点,但对方听起来却好像是在夸赞他的优点。
12. 面对别人的责难,先不要试图争辩和反驳,最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经过和原委都弄清楚。如果必要的话,你应该向对方表一个态,告诉对方:“我是站在你这边的!”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的立场很重要。若是你不能为对方考虑,那么想要达到说服的目的是很困难的。
13. 我们与人交谈,不慎说到尴尬话题,也会经常使用换话题这一招,比如,“哦,今天我们不谈公事”“不说这个了”,这种岔开话题的方式其实不太好,因为不够自然,是一种生硬的拒绝方式。如果你打算岔开话题,最好不要使用提醒式的话,否则会让感觉不太好。尝试使用我们本篇中提到的“流星战术”,可以很好地回避尴尬问题。
14. 对那些心急火燎、急于找到解决方案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一条道路。假如对方走的是“向我们求助”这条路,而我们又觉得这条路实在行不通,那么不妨向对方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道路。比如,“对于刚才你说的这件事,我恐怕无能为力。不过我有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看……”我们提出的建议如果对方能够接受,那么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对方不肯接受,那么我们无法帮忙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样拒绝起来就有理有据、顺理成章了。
15. 我们最常用的理由就是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因为别人根本不了解你的工作情况,所以对于这样的理由也没办法反驳。但是,这种借口用得太多,对方会觉得厌烦,如果理由能够具体一些,对方会更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