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首先应该探讨一下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而言之,参加科举,榜上有名就能做官,按照如今的话说就是解决了就业,而且还是公务员,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个阶级阶级分明,不可跨越,进一步巩固了士的地位,所以古人乃至今人都推崇读书。
到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制度,当年那批人只要能考上大学,都是被十里八村羡慕的对象,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家庭从此出了一个能吃皇粮的人,这个家庭有了出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到了1995年我国开始缩减毕业分配制度,到了二十世纪末停止了包分配制度。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踏入找工作的大军中,但是那些享受到了分配红利的家长不一定理解,依然认为只要上了所谓的景点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走上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人生巅峰。
最近几年由于大环境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理想,这时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大学不好好学习,所以找不到工作,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一是因为我们的“供需关系”并不平衡,我们的学校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完全脱钩,以至于这部分学生不得不另谋出路;在一个就是因为没有了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分配制度。
我们从古至今都在谈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我们看重的并不是读书、学习知识(或者说大部分人,毕竟我们都是俗人),而是看重读书背后带来的福利,古代做官,现代的分配制度。80乃至90后父母那一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读书的受利者,所以他们对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我们如今的大环境变了,所以我们也要思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