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第一次,看到《人生》这篇小说,我正读三年级。小说收录在父亲订阅的期刊《收获》上,我字还没认全,读到不认识的字逐一跳过,所以没看明白。不过,倒记住了高加林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后来,发现父亲平常读读写写的笔记本上,反复出现了这个名字。
五年级,小说《人生》搬上了荧幕,轰动一时。耳朵里听到,婶子们跟母亲闲聊,把高加林比喻成《铡美案》里的陈世美。她们话音刚落,站在身后的父亲轻叹一声:“你们懂什么呀!”大人们不一样的反应,勾起了我对这本小说的好奇。
那年初二的暑假,我把全书看完,终于知道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爱情故事。如今再读,和以前的体会又大不相同,有了一种倾诉的欲望。
《人生》讲述陕北高原的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民办教师,被支书的儿子三星顶替掉。期间,爱慕他已久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用她的爱情和温存给予他精神很大的安慰。后来高加林通过关系回到了城市,踫到高中同学黄亚萍。
相同的知识背景,他们聊到了一块儿。黄亚萍大胆又炽烈的爱,让高加林陷入了两难之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加林要选择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现状,也要考虑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是否能得以施展的将来。无疑,留在城市,就有了他发展的空间。八十年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身份制度,导致了社会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以农村为起点的高加林,向往充满生机的城市生活,渴望新的知识,确立了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知。他试图从那个封闭又贫困的农村,挣脱出来。于是,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他迷失了方向。导致后来重回农村,和心爱的人失之交臂。
细读中发现小说中面对人生抉择的,不单单是高加林。拥有城市户口的黄亚萍,她和同学张克南,论家庭出生和经济条件,他们门当户对,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高傲的她再次遇到高加林,她情感的天平倾斜了,毅然追求高加林,寻找精神上能够和她契合的另一半。在这场爱情面前,无法评价孰是孰非。黄亚萍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争取真正想要的。
同样,善良的刘巧珍在爱与不能爱中抉择。面对高加林的婉拒,她心中不舍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除了文字,在运用的省略号和惊叹号间,更凸显了刘巧珍爱而不能相守,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而后又被刘巧珍因爱而放手的情怀,深深地感动。
九零年,走出校门的我,面对未来一片迷茫,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外公是一名中医药剂师,我决定跟他学中医。外公惆怅地告诉我,中药市场低迷,如今人们喜欢服用见效快的西药,看重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略了它副作用带来的危害。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必须是从中医学院出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
他语重心长地说:“小禾,现在开放了,去企业学一门技术吧!”
第二天,外公把我带到了从上海远东机械厂,聘请过来的许师傅面前让我做了他的学徒。工厂内机器带着节奏声“喀嚓喀嚓”地响,许老师指着一米高的磨尖机说:“小禾,这些机器英国三十年代的,我们把它们当成宝,沿续用到至今,现在纺配件的技术改革就靠你们了。”许师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激发我的斗志。原来,人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一路走下去。当然,处在新时代我是幸运的。
人生其实表现的,是生活路上短暂又复杂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又跟时代息息相关。在社会环境的限制下,停留在十字路口徘徊,也不只有八十年代的高加林。我想了父亲笔记本上他的名字,那声如抗议般的轻叹,这是他对高加林处境的同情,还有来自感同身受的一丝悲哀。
听奶奶讲,七十年代时父亲,有思想和抱负。他期待有朝一日穿上戎装,驰骋沙场。二十岁那年,经过的层层筛选,各方面优秀的他,被海军东海舰队看中。当全家还沉浸在兴奋中,上面传来消息取消名额。说父亲的小姑妈,解放前去了台湾,政审没有通过。这样的突变,熄灭了父亲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失意了好久。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未来一切是未知数,人生是不断重复得与失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才能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振旗鼓。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广褒的黄土地,善良的村民;导师般德顺爷爷,有着金子般心的刘巧珍,这都是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而今天拥有梦想的我们,不必为前进路上的苦难耿耿于怀。时刻要有走险滩,斩荆棘,拨开头顶乌云的准备,这样才能到达到理想的终点,来完美自己无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