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认识自己,许多人可能不以为然的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别人也许有困难,认识自己?这有什么?谁还不认识自己呢?这话刚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时空的转换,职场的变迁,亲人的分离,朋友的聚散等因素的影响,无论身体(这里仅指肉体)还是精神(这里仅指灵魂),无论心理还是心态,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因此,认识自己是一个伴随每一个人终生的漫长过程。但是,在每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青少年时期应该从理想和爱好方面去认识自己。我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有哪些特长?是音乐还是绘画?是计算机还是写作?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我的职业生涯与人生理想的差距在哪?怎样才能将职业理想成为人生理想或者说怎样通过职业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到中年应该从性格和能力方面去认识自己。我是什么性格的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善于表达还是喜欢沉默?喜欢交往还是更愿意孤独?我具备哪些生存能力?能管理好自己还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单位?喜欢经商还是从政?善于驾驭权力还是财富?怎样才能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到了老年更应该从身体和精神方面去认识自己。我的身体状况怎样?是健康的亚健康的还是病态的?或是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健康的,哪些部位是亚健康的,哪些部位是病态的?怎样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保健、转化和治疗方案?我的精神状态如何?是健康的还是抑郁的?我的心理状态怎样,是相对坚强的还是非常脆弱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健康得以保持,亚健康得以转化,疾病得以根治?怎样克服脆弱的心理,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养老的含义是什么?是找一个地方净下心来调理身体治好疾病,调整好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像年轻人那样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之中或是像中年人那样整天忙碌于事物之中不能自拔?
人是群居动物。从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那一天起,我们已经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一生之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弟弟妹妹到哥哥姐姐;从学生到老师;从员工到领导;从儿女到父母;从读者到作者;从司机到乘客;从股民到股东......但是这些都是你自己的表像,除了这些表像,你还有一个内在的我。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这个内在的我,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被自己扮演的表像所迷惑,才能找回本真的自我,才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惜的是许多人都热衷于扮演别人,却不愿意找回自己。他们像那些三流演员一样,也许对演出太投入了,以至于一生陷进那个扮演的角色里却丢失了自己。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他是活着,还是死了?》的文章,故事中说,一位不太出名的画家有一天突然“被死亡”了,人活的好好的却被一家媒体报导说于某年某月某日去世了!于是这位画家气愤的找到这家媒体要求他们登报道歉和赔偿名益损失。这家媒体的总编是一位头脑十分灵活的人,面对他的兴师问罪一点也不惊慌,反而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这位总编告诉他说:你不必生气,我们虽然报导有误,但是你的发财机会来了,你只要保持沉默,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流进你的口袋里。这位画家听了总编的话,当场惊呆了!过了老半天才回过神来。于是他与这家媒体和解。第二天当他乔装打扮成别人出现在一家画廊时,突然发现,自已那些平时卖不出去的画现在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翻了好几倍!再到银行一查吓了一跳,仅仅一天时间自已已经由穷人变成富翁了!这时,他开始打心眼里感激媒体的错误报导,开始佩服起那个小眼晴总编的眼光来了。但是好景不长,一阵热闹之后,他的那些画再无人问津而且价格也跌回了原位。
然而,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他的后半生怎么活下去?那位画家即然已死他以谁的名义活下去?后来他想出了个办法,把自已的脸化的黑黑的,粘上长长的胡子,以他远方的弟弟的名义来到了人们面前……
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再无心思画画,因为无论怎么构思他再也找不到以前的灵感,随着他原来那个名字的死亡,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朋友以及喜欢他的粉丝,他感觉自已像是被掏空了内脏和灵魂的皮囊,像气球一样飘在半空中,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自已的墓地好奇的打开了棺木,当他好奇的钻了进去之后,突然感到躺在这儿很舒服并从此再也没走出来……
通过这位画家的故事,我不由的想到,我们在许多时候真的不认识自已,就像这位画家,他的肉体为了追求富贵默认了自已“被死亡”,但是他的灵魂受不了,最后,灵魂与肉体同归于尽,真的走向了死亡。
不由的想到,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为自已好好活一回,哪怕这个自已灵魂丑陋,哪怕这个自己身有残缺,因为只有这样,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才不至于懊悔的说;我原来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好好的做一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