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封控在家的时候,我和融融一起看《奔跑吧兄弟》。节目里宋小宝对其他嘉宾说,我小时候我妈可稀罕我了,每天亲我八下。
融融看着电视得意的说,那我妈更稀罕我,每天都亲我二十下。
我一算,是哦,真的每天有差不多二十下。
后面很长时间我们开玩笑,就是算当天的亲吻有没有达标这个数字,不够要马上补上。
融融那时十岁半。
慢慢的,融融变成有点陌生的样子,我眼看着她变得瘦长,花更多的时间在镜子前流连,关上房门独自在房间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读预初后,融融更像个小大人了,问她什么,她开始用最简洁的语言回复你,对你百分之八十的建议回答:不用。
而这些变化发生,只用了区区半年。
一天晚上,我察觉到融融心事重重有点不对劲,融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对我说,我每天都提醒她做眼保健操,做足保健操,滴阿托品滴眼液散瞳,我提醒的太多了,她觉得很难受。说完眼泪就下来了。
我心里一紧,思量过后,我诚恳的向她道歉,告诉她是我太焦虑了,我担心她的视力,担心她低足弓导致的足舟骨发炎,明知道她眼操、脚保健操都在按时做,还是忍不住来操心。我向他保证,这些以后都不过问了,就由她自己负责。
再明显不过,那个曾经甜蜜可爱的小孩正在经历青春期,现在她的成长加速到来,我落后了。我需要跟上她的节奏,也迈开我远离的脚步。
这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孩子小时候,要建设最亲密无间的关系;现在孩子长大了,又要体面的抽身,切断那些曾经的血肉连接,给她充分生长的空间。难啊!
我逼着自己懒一点。能不管的都不管了,她自己能独立完成的我都不插手。
我不再过问每天作业有多少,什么时候能写完,弹琴也是,完全自己安排时间。我告诉她,自己安排,你不用对我交代,所有学习任务都是对自己和老师交代。
和融融沟通的时候,我尽量用简洁的语言,避免重复,不再给出明确的指示和建议,当然这都是闭门羹吃多了痛定思痛后的转变。我学会了一种新语言,说话只说上半句。
融融,我看到你的口罩起毛了,有点不好看了……
哎呀,今天好像有点降温了,我穿这么多出去都感觉冷……
我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状态和情绪变化。
小屁孩长大了不再事事汇报,但我知道融融经历的青春期,和我那时一样,挫折困惑不会少。
看到孩子不对劲,我会问问怎么回事,孩子不想回答,我不刨根问底,但孩子和我说个什么事,我会认真听她倾诉。
从融融幼儿园开始,我们每天都有个睡前夜谈的时间,现在,夜谈的频率减少了,但融融遇到事情还是会要求晚上聊一聊,这是我们情感交流和达成共识的重要渠道。
我安慰自己,我现在关注的是管理,不再事必躬亲解决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层次更高了。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解决了,更有内驱力自己往前跑,所以我现在不再是保姆似的妈妈,是升级当领导了。
变化在慢慢发生。一开始,融融还会习惯性的问我,妈妈,我的笔袋在哪里?收音机在哪里?我现在的回答已经越来越多的变成:你放的东西,我不知道在哪里,你要自己去找。
有一次我们一起坐地铁,车厢里,融融问我,妈妈,我读过的最恐怖的故事书是哪个?
我说,你读过的故事书,我怎么知道哪个最恐怖啊?融融说,可是你是我的妈妈啊!我捧着她的小脸,可是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啊!妈妈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了!
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相处模式,我退居二线,一边做后勤一边钻研领导力,融融更加独立起来,越来越有条理了,而我们的拥抱和亲吻大多数都是惺惺相惜的鼓励和安慰,没有以前那样频繁了。
我会有淡淡的伤感的,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变化,放手的过程中,不光是孩子,我自己也体会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弹性和余地,变得更从容了。这代表了经过彼此的陪伴和爱的付出,我们都成长了,变成了更健康、更独立的个体。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适应的不错。我感觉她就像世纪公园的那只半大不大、有点愣头愣脑的的鸭子,正慢慢离开保护,慢慢长大,找到自己的那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