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糙肉紧的老榆树,一株、一株。象年老的老翁或老妪,在西北风下伛偻着身躯。老鸦三五只,狗尾巴草晃来晃去。村子与大风刮起的黄土呈一色,房子是黄泥摸顶,墙壁是土坯垒的。黄土皮下面是挖不到底的红色胶泥,雨天人们摔倒扒起来,红胶泥会把家做的鞋子拽走。冬天到了,寒风如刀子,让本穿的只有一层棉衣棉裤的人们冻的乱跑。数九寒天会把地皮冻的裂开指头宽的缝!村子面南,东西长。几乎就错落着南两排,北两排房屋,中间留一条狭长的街道。
人口最盛时,廿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只三十户,历史上没有超过二百口人。
虽然树种单一,老干扒叉,多少年来:看着丑陋的榆树,是村民救荒救灾的粮库。春天,榆钱嫩嫩甜甜的,不管生吃,还是拌饭,都是灾民的美食。夏天,茂盛的榆叶,尽管涩的难以下咽,不知救过多少人的生命!荒年的时候,就连干巴的榆树皮,也是裏腹的食物。
十年九旱是塞北的气候特征,有一种灌木叫"酸刺“,官名叫"沙棘”。村民经过多年观察,如果这一年,沙棘果实结的特別繁盛,那这一年的庄嫁收成就不好。这是沙棘虽然永远也长不高、壮,(因为一旦长的粗壮点,就会让虫蛀而死)但沙棘的根系特别发达,一到冬去春来,强壮的生命力,会使沙棘率先发芽、开花结果。这是:如果沙棘果实繁盛,说明春天雨水丰厚。而下半年雨水就会减少,庄稼就欠收。
就是这样一个少雨,干旱,土地也不肥沃的地方。我们的祖先,经过千里跋涉,决定在这里安居下来。
我们的家族,上溯到四千年前,徐氏起源:“黄帝玄孙"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子若木于徐。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山东郯城县境)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另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殷民六族"其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起源。
还有《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以徐为姓。另外,南京徐姓,据传大多为宋朝秦桧后代。因不耻秦桧所为,均改为徐姓。
在华夏人类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如今。如潮水一样熙熙攘攘,都是在一次次征伐、壮大、毁灭、重生周而复始中进步的。
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更大的灾难。
土地是战争争夺的主要对象,为了争夺土地,财物。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秦赵"长平之战"到东晋末年的"衣冠南渡"……以及蒙元屠城。明末清初“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我们的先辈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颠沛流离,背井离乡。明清两朝立国之初,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战乱,天灾人祸。造成“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惨境象。每一次王朝的更叠,使多少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被迫迁往它乡。
山西在满清入关后,由于明政权南逃,山西没有遭受更大的战争涂炭。气候也连续几年风调雨顺,长江中下游的人民,一路向北,经陕西进入山西。
从已知的有名有姓的先祖推断:我们的祖先,可能就是在康熙到乾隆年间,同移民大潮,不知经过几年时间,辗转来到河东,大同府、左卫、(左云卫)。因村前遇雨天有雨水冲刷的一条河沟,得名上泥河村。
2021年8月16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