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天下之后,进入汉朝的历史进程。
在大汉朝里,汉武帝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帝之一,他的历史功过任人评说,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他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因此在近现代受到了很多批评。但让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儒家守护者的形象,在历史上却有着不同的评价,比如在汉武帝去世后第六年,就有儒生在盐铁会议上抨击汉武帝的政策,而且从此以后,包括班固、司马光在内,历代的儒生门徒们都开始对汉武帝有着很多或明或暗的负面评价。总结来说,汉武帝的在对待儒家的做法上,有点两头不讨好。
那么,儒生们为什么会抨击儒家文化守护者汉武帝的做法呢?《易中天中华史之汉武的帝国》带着我们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看一下独尊儒术给中国带来的价值:在秦汉之前,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百家争鸣固然是思想史上的幸事,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而独尊儒术正是解决了这一问题。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当年面临了哪些困难。汉武帝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他的祖先后不喜欢儒家,比如刘邦喜欢往儒生的帽子里面撒尿,而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相比儒家更喜欢道家,而且我们也知道,在汉初之际,国家为了恢复生计,实行的主要还是黄老之术。而汉武帝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他自己其实也不信儒家,比如他重用酷吏,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丞相是一个高位的职业,就连他的大臣都曾经直接揭他的底:你的内心充满了欲望,何必装模作样的装仁义呢。
那么汉武帝为啥非得和自己和大家扭着干去独尊儒术呢?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密切关系,在文景之治后,国家的元气已经逐渐恢复了,国库里堆满了钱,但同时那些中层的豪强也开始冒头了。他们收容各地的江洋大盗,甚至会跑去各个王国兴风作浪。因此,对于汉武帝来说,这是在挑战天子威严的行为,必须根除。
那么要打击这些豪族,首先要除去的就是支撑豪族到处兴风作浪的理论基础,比如纵横家、法家学说,但是这一点被扩大化妖魔化之后,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罢黜百家。但实际上,汉武帝并没有把诸子百家都灭掉,他更没有派兵去烧掉民间的书籍,他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纵横家。而法家这个武器,只允许掌握在皇帝手中。相比于秦始皇,他们两人都是为了统一思想这同一个目标,但是秦始皇的手段过激,而汉武帝却找到了合适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儒家。
为什么说儒家是合适的统治工具呢?其实我们翻开儒家的思想就可以发现,儒家和法家都是维护君主制度的,但是法家更多的依靠绝对权威、严刑峻法,结果秦朝传了两代就结束了。而儒家却相反,他们是用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管理百姓,相对来说显得更有人情味,对于君主和百姓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程度。也正是因此,当儒家成为官学的地位之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也逐步确立了。
不过这时候的儒术,可不再是孔子时代的理论,而是经过演化的新儒术,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董仲舒,他提出了用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持政治大一统,这一点非常符合汉武帝的口味。不过汉武帝是一个实用主义之上的人,所以在他的时代里,董仲舒一直只是诸多儒生的一员,并没有特别高的地位。
而新儒学的真正领军人物是谁呢?竟然是秦帝国时期的博士叔孙通和曾经做过狱吏的公孙弘。叔孙通很明确知道,在新的时代里,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会非常有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到大汉朝的出现。
而公孙弘,他很清楚汉武帝是拿儒家作为统治工具罢了,所以每次提出建议的时候,都会用儒学经典作为包装,但是内容非常务实,这让他很快得到重用,甚至在后来他开创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例。
那么公孙弘和叔孙通为了夯实儒家的地位都做了什么呢?那就是垄断仕途。
在汉朝,国家通过提供官场的上升通道来吸引儒生,而儒家为了谋求生存空间,也会积极的向国家靠拢。最后国家有了一批职业官僚,而儒家也确定了自己的官学地位。
按理说,儒家既然确定了官学地位,那就没必要对汉武帝心存愤恨,但他们没想到,汉武帝只是将儒家当做了工具罢了。比如在用儒家官吏的同时,汉武帝也重用了很多酷吏,比如张汤,这导致在大汉朝做官,随时有可能会被刀笔吏所逼迫,这一点就是汉武帝沿袭秦制、使用法家的体现了。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汉武帝不论是打击纵横家、还是用法家、甚至是将儒家确定为官学,其实本质都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罢了。法家和儒家在现实中存在着某种互相制约的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威胁到成为官员的儒家子弟的生命,因此儒家自然对汉武帝没啥好印象了。
这就是汉武帝,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实用主义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汉武帝的事迹,欢迎打开这本《易中天中华史之汉武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