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定时7点叫女儿起床,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变冷的原因,女儿经常会说“好冷啊,不想起床”
我就回答:“不想起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能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完成,是强者的思维啊”;
接着我又叫她去洗刷,她回应:“妈妈,我真的不想洗”;
我:“不想洗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带着这份不想的感受去做,那样的自己是有多优秀啊”;
女儿回:“妈妈,这些话你都说95遍了”
听到女儿的回复,我有点不开心了,我内心有个想法“是不是我太啰嗦了?女儿觉得烦?”
我本能的情绪低落的告诉她:“你觉得我烦,我现在不说了,你自己决定吧”。
我带着一些生气的情绪离开了房间,连自己都能感受到那份冷漠~于是,女儿会试着粘过来讨好我:“妈妈,对不起~”
我冷漠的没有回应她(这可能是我惯有的模式吧)。
我安静的一个角落独自待会,我想起了情绪ABC理论,A是指事件本身,B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是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感受~引起我们情绪的事件本身不是问题,发生这件事之后,你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才是真正导致我们生气的原因,而这些想法又跟我们过往的经历有关系;
看表面的行为,似乎是女儿让我生气了,可是,实际上,是我自己内在的想法导致我生气了,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产生了什么想法呢?“我自己的说话模式会让女儿觉得有点“啰嗦”,感觉不好?我感觉到自己那么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却没有的到认可而感到伤心”,我内心的渴望是想要那份价值感吧。
当我想到这些之后,我就没那么生气了,我对女儿说:“刚才妈妈有点生气的情绪,但是,这不是你的错,我要为自己的这份感受负责”,我们就在一个拥抱中和解了。
看来我要改变一下啦,减少说教,多用问话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该去做那些事~或许,这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她更舒服,且办事的效率更高吧,接下来就改变自己,试试呗!
自从学习了情绪管理之后,总能潜移默化的运用到生活中,我感觉自己进步啦,能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感觉真的很好,继续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