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判断好的创意
曾经有个开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一个新方案摆在他面前时,对于新的创意,他只需要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要求自己避免认知偏差。
的确,正如书中所讲:过分自信的人会产生认知偏差。
那些非常成功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他们会觉得自己做的决策不会出错。
在《小学问》一书中曾看到过,认知偏差有两种:
一种叫"达客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当评估自己时,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关键是一个人能力越差,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会越严重。越无能的人越自信,越不行越自我感觉良好。
另一种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们也会存在认知偏差,因为他们会高估别人的能力,致使最终项目失败。
当我们要识别创新者的方案或是对某个项目作出决策时,首先要识别认知偏差。
第二,对创新者作品的数量,予以考察!
当一个事物被做得足够多的时候,他才有足够多的修正机会。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一书中说:数量决定质量这个理论,也是有数据支撑的:莫扎特35岁去世前,创作了超过600部作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650部,巴赫作品超过1000部。作曲家在任意五年之内,创作的曲目越多,产生传世杰作的概率就越大。
数量和质量之间是有着紧密关系的,当你需要判断你的东西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时,先问问自己:"我做的是不是足够多?有没有做足够多的尝试?"
这又让我想到了周杰伦。周杰伦在阿尔法公司做助理时,他创作的歌词都是怪怪的,几乎没人喜欢。但是他依然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进行创作,老板终于被他的天赋和勤奋感动,给他机会在10天内创作出50首歌曲,如果能挑出10首像样的,就给他出唱片。再之后,他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观点,鸡汤文真是一写再写,但是每一次提及,又似乎都能给我们深深的撼动!
02
创新者如何获得支持?
(一)积累性格信用:
书中说:在一个组织里,当你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地位时,轻易地发表意见,行使权力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当被排挤到边缘地带后,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升职,并慢慢地寻找同盟军,为所要实现的羽翼丰满的行动提供最需要的支持。
如同影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辅佐靖王夺嫡,之所以困难重重,首先就因为靖王多年被放逐在外,无法出头;但随着谋士的计策,他首先做好了皇帝陛下交待的案件,做好份内的主审工作,跟着升职为亲王,同时不忘记寻找如:沈追、蔡荃等纯臣为同盟军;最终为请奏翻案的行动收获了满朝的支持。
由此可见,不论在职场、社交还是政治决策上,这个道理均是互通的。
(二)纯粹接触效应:
当你对一件事听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没有改变任何外在因素,只是因为听的足够多了,你就会逐渐对它产生好感。
这个道理,我很有感触。记得我在刚毕业时,每天的工作就是给银行信用卡客户打电话,推荐短期保险业务。记得当时很多成交的客户之所以办理参与,并非因为被哪个卖点吸引,也不是真的觉得有需求,而恰恰是因为我们隔三差五地去电联,我们说得多了,客户听的多了,自然觉得好!
商业广告也是同理。很多巧克力、酒品等快消商品的广告,可能5分钟内就会重复播上十遍,商家利用的也是纯粹接触效应。因为人对反复听到的东西,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熟悉和好感,所以即便当时没有购买的欲望,过后如若需要这类商品,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广告力度最大的那家品牌!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