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值两会召开期间,而代表们的有些言论常常会成为热门话题。
今天就来聊一下最近大热的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的“将降低法定结婚年龄至18岁。”
人大代表黄细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女子14岁、男子16岁左右就已发育成熟,开始具有生育能力,中国男女青少年从性成熟到法定结婚年龄之间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容易造成一些社会问题。降低法定结婚年龄至18岁,有利于保护普遍存在低龄事实婚姻一族的合法权益,也是时代的需要。
很多网友纷纷反对,有人直言“不允许早恋,反倒允许早婚了。”
“18岁结婚年轻的提前意味着更多女孩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甚至有人说“18岁结婚会增加离婚率。”
关于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不在于结婚的年龄到底几何,而是主观上看人是否成熟,客观上真得是要看我们国家的大环境。
比如网友说的早恋与早婚的问题。想想对待早恋这一问题,老师和家长可曾细心、耐心引导过,很多莫不是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青春期的时候,家长老师的神经高度紧张,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便毫不留情地挥舞着“大棒”“怒斩情丝”。其实,仔细想想,大家之所以纠结早恋与早婚的问题,在于身处早恋的年纪没有被好好引导、疏通,家长老师们简单粗暴的处理结果,对人造成的影响直接的结果是结束了恋情,但潜在的后果却无人能知。不然曾经一段时间大学周围周末生意兴隆的小旅馆莫不是解禁后的狂欢?家长们又是否告知女孩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要大胆向父母求助?
恋情和婚姻本身就不是一回事,婚姻毕竟是有责任的,若是混为一谈,离婚率高也不奇怪,与哪个年龄结婚有什么关系呢。不是没见过所谓的适龄结婚,在父母的催促下,结婚生子。在父母看来,人生大事已了,孩子由父母来带,一切都尘埃落定,可以好好的吧。结果,男孩爱上了别的女孩,想要离婚。包括女孩在内,都痛陈男孩的坏处。
但看看男孩的成长背景不难发现,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下,他压根就没有责任这一概念,大学毕业工作后刚谈了个恋爱,刚有些好感,父母就追着订婚;刚进入热恋期,就被定下了结婚的日子,房子车子早已齐备,一条龙服务全程。用男孩的话说,自己就像一个小木偶一样,参加了自己的婚礼。婚后,俩人还没有好好相处,又遵父母之命,怀孕了。还没啥感觉了,就当了爸爸。
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儿,生活处处都是乱麻。想和老婆聊聊天吧,身边围着孩子的人不断,她也分身乏术,自己索性也懒得回去,老婆埋怨他出门躲清闲,家里连个安静的地儿都找不到。他没能力处理身边发生的一切,父母又凭借过来人的经验,帮助同时干预着他们的生活。
出轨是不对,可如果是恋情阶段,他们可以痛快分手又如何。但婚姻、孩子,如此多的负累,分手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赞赏有网友所说的那般,婚姻不是在于年龄,而是在于心智足够成熟,能够承担起婚姻的责任,不因为外界说应该结婚了,而是因为我们想要结婚了,只有我们。
至于剥夺了女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不得不说,在我国某些边远地区,重男轻女的地带,这些现象真的存在。但是因为婚姻法的法定婚龄吗?好像也并非如此。观念上的陈旧与对法律的漠视,才是其根源。
曾经去某地游玩,导游不过20出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同时,他告诉我,自己的同学18岁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自己已经“落后”了。
我惊讶不已,“你们这压根就不够法定婚龄啊。”
他回答我说,他们那里都这样,先办个酒席结个婚,然后生娃,等年龄够了再去“领证”,正好娃儿上学啥也不耽误。
而也有很多女孩子生了孩子之后,丈夫长大了变心了,不想领证了。她没有工作,没有法律保障,也没有要孩子的权利。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所谓的世俗观念,在我们国家,有些地区对法律的敬畏远没有对世俗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大。
即使没有婚龄,他们依然如昔地不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周而复始。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通过法律去规定,还要严格地执行,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教育去改变他们的观念,通过发展去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当经济发达了,教育提高了,人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观念自然会改变的。法律意识淡薄不仅仅是小范围的现象,需要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正视法律的威严。
这里我们探讨这个议题,并非是说,我就赞成18岁结婚。其实,如果是为了释放所谓的人口红利,我认为,这个政策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人越成熟,对自己的选择越慎重。
比如在韩国只要满15岁,经父母同意便可以结婚。21岁以后可以自己决定结婚与否。但事实上,韩国的平均结婚年龄在32、33岁左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规定而出现大量的早婚人士。越发达,对人口的要求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也不会因为放开生育政策就会增加大量的人口。但是,越贫穷,社会保障越差,越坚信“多子多福”,这是人类进化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无可更改。
关于“18岁结婚”这个议题,我唯一赞赏的就只是黄细花的一句话,“18岁,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在那个年龄结婚,而是你可以有这个权利。”18岁已成年,但能够决定做出理智选择的,从来不在于年龄。心智不成熟,四十岁依然如昔,与哪个年龄能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