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时,闺蜜跟我说,她们专业的一位老师丑出天际,“我们同学都说她的才华被长相诋毁了一半”,闺蜜跟我说。
经不住她说得那么热闹,就跟她去蹭那位老师的课。
我说挺漂亮啊。
周围能听到我这话的同学,忍不住,喷出唾沫星子来笑话我:“你什么眼神儿啊,会不会审美?”
闺蜜以为我在说反话逗她,跟我确认,我说确实挺漂亮的啊,她很无奈的瞥了我一眼,不说话了。
长相,什么叫美什么叫丑呢。那位老师,搞哲学的,一脸的泰然豁达,让人看着特别舒服。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二
高中一男同学,特别有才,长得帅,性格也潇洒,就是喜欢的女明星让大家不服气。
他同桌说,那女人有点对眼儿,大家都知道,你还喜欢她?
这男同学说,就是觉得她可爱啊,每次看到她都觉得心动。
漂亮的女孩很多,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可乐那么多,让人瞪大眼睛痴看的女孩子很多,可是让人心动的,有几个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三
有的女孩子,漂亮而不自知,忧郁或者咆躁。有的女孩子,丑却不自觉,大胆又放肆。其中,都是自信心影响使然。
美,不是一个不动不蚀的物件,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暗示,是不定性的,是灵活流动的。
时代不同,审美不同,年龄段不同,品位不同。
就像建国初期时的美人,跟改革开放那几年的美人就不是一个类型。
倪萍被她同代的观众认为长得很正,但后来就流行了南方的胡蝶、阮玲玉,再后来,章子怡、李冰冰又成了美人儿的代名词。
小点儿的时候看舒淇,反感的不行,心想这样的人还能出来做明星,那我都能做影后了。可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上了舒淇的厚嘴唇,由此还经常羡慕一个厚嘴唇的表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四
所以,美没有客观标准,跟个体的主观体验还有社会潮流引导有关。
个人的,就没办法说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社会潮流方面呢,一部分是社会政策改变,国家开放程度以及亲近的文化使然。还有大部分是媒体、商业机构的手段和引导。
拿着几千月薪的时尚杂志编辑,为了客户的巨额广告费,使劲儿说哪个牌子好哪个牌子有范,引导消费者去消费百万大牌。
入不敷出的小白领,对朴素节俭的有钱大叔指手画脚,尽是奚落。
没有一个洋人的团队,人手一个洋名儿。
总之,骗人消费之前,必然会大肆宣传,营造一种氛围,引导一种价值观,把消费者忽悠得晕头转向。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美不美的问题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五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众、易自卑。
被媒体的造势一轰,完了,开始自我怀疑了——我不花钱有罪吧?我穿衣服合不合拍呢?我胖瘦怎么样,还符合潮流么?尼玛,我是不是所谓的“穷人思维”啊?我这脸,是不是该去整整?不行,明天开始减肥吧!
一恐惧,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做了,就把自己归为符合潮流的,接着对那些看似不跟趟儿的人,一番嘲讽,以表示自己从属得坚定。
最后呢,美不美不知道,反正钱是被商家忽悠去了,就连鄙视链也由此产生了。
就算是这会儿真变“美”了又能怎样?潮流很快又会变,让人总也跟不上。
六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最好的美,大体是兼收并蓄,开放态度下博采众长,又能不失本身传统特色的。
就像日本人,也一度有一股脑崇洋的阶段,但是日本人可以透彻的西化之后,又在无数微妙的细节上保留了自己的传统特色。
日本女孩子穿和服在大街上走,很正常。要是让中国男子穿上汉服跑上街,人们不认为他是在演古装戏,就是个神经病。
我们没有日本聪明,学着学着,消费着消费着,把自己传统和特色都消费了。
我们失误在,没有反求诸己,为己所用。这个过失的实质,就是太看重别人的,太看轻自己了。忘了自己本身的一些东西也特别,也可以很惊艳。
难怪查建英感叹:“我们这么一个中庸之道的大国最后变得这么不中庸,这么不自信了。”
其实,安分点,自信起来,你本来就是个东方大美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