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我不想找了,就权当自己是个聋子瞎子罢了。
抬起手,裂开嘴,像傻子一样告别旧年;迈开退,向前跑,像傻子一样去迎接新年。我就只期待2025年有更多的幸福感!
这几年都喜欢用关键词来盘点旧年,我用什么关键词来总结2024年呢?最好的词莫过于“接受”。
大学刚毕业的我,性格内向,胆小又自卑,迫于工作的责任和压力,逼迫自己咬紧牙关,闯荡出自己的心灵空间,在那里,我安放了自己那颗彷徨又迷惘的心。后来,安放好的心虽然没有了彷徨和迷惘,但又多了几分自满和自得,以为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那时候以为目之所见就是全部和所有,至于新年,那都是高唱凯歌,再接再厉。而现在,我同情曾经的胆小和自卑,嘲笑过去的自得和自满,生活哪里是什么非此即彼,非退即进,非黑即白,它有很多中间态,面对它,更多的是无力感。
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是看向很远的远方,却常常忘了孩子的起点和成长路上的风景。于是,失望多于希望,难过多于幸福,暴躁多于温柔,长此以往,不多的幸福感也会消磨殆尽了。我着急了,怎么办?继续前进,真担心两败俱伤,孩子遇到困难不敢说,承受了妈妈坏情绪而不敢吭声,这不是痛苦是什么?这不是来自于父母的欺凌,那又是什么?停,停,停,都暂停,把事情回到原点,我们一路前进,竟然都忘记了自己的起点。什么是起点?孩子的天赋,孩子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孩子童心,孩子快乐,孩子的兴趣……这些都是孩子的起点,从当下出发,看当下,而不是看将来,只看将来。同样,做父母的,我们自己也有原点,平凡的工作,平凡的性格,平凡的长相,平凡的认知,平凡的能力,平凡的情商,甚至平凡的前途,既然如此,为何要孩子超凡脱俗?如果孩子知道了这个逻辑,孩子早就把我们怼得哑口无言,莫欺孩子年少无知,我们比孩子更无知,关键是我们的无知还要伤害稚弱的孩子,这不是无知,可以算无耻。知晓事情真相后,我们也不用悲观,接受吧,接受孩子的原点,接受自己的原点。只有接受,我们才可以俯下身来,慢下来,把奔波的生活过成休闲旅游,把辛苦的成长过成积累幸福。
面对家庭,我总是无事生非,甚至是杞人忧天,用流行的话来讲,那就专门搞精神内耗。这样的自己,真的好讨厌。老公总是别人家的好,他不会这样,不会那样,不想这样,不想那样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优秀,这不行,那不行,这不想学,那学不会的。从下往上看,看啥啥不是,这种角度看问题,自己累,家人累,这叫自毁视角。这种思维,有百害而无一利。
怎么办?好在自己借助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两把锁,解开了自己的认知难题,我开始要求自己接受这一切。老公会做饭,会照顾家,会爱护老人,这些难道不够吗?更不用怀疑他对孩子的爱了,因为他是孩子爸,如果我连这一点也要怀疑,那我该置自己于何地呢,那么自己初是傻,就是癫了。孩子嘛,听话乖巧,关心父母,难不成还希望他是个神童,想想自己的毕业证是哪里的,所以就不要盲目苛求孩子了。换个思路,从上往下看,阳光明媚,相亲相爱一家人,自己快乐,家人快乐,这叫快乐视角。
视角不同,感受不同,由自毁视角转变成快乐视角,这当然不是躺平,这应该算以退为进的高级策略了吧。所以,接受老公和孩子本来的样子,接受家庭琐碎的样子,接受自己平凡普通的样子,在接受中去找我们最好的样子。
除了家庭,其实,工作也一样。因为我是老师,面对自己的孩子是教育,面对一群孩子也是教育。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给自己吧。接受学生的原点,以等待孩子的心态来等待学生,以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成长是一个过程,相信人的能动性和上进性,我们指好方向,做好提醒工作,做好推手工作,就算完成了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胡乱抓人拿人,那就干涉了别人的成长课题,不仅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败俱伤。
当生活把我们欺负得无力反抗的时候,与其埋怨自我毁灭,还不如换个角度认识它接受它,说不定还有惊喜哦。当我们确实不知道时间去哪儿的时候,就不找了吧,忘记它!
新的一年里,祝愿自己忘性再大点,智商再低点,心眼都再聋一点,瞎一点。哈哈……哈哈……哈哈哈……
傻儿,迈开退,闭上嘴,和身边的人一起去捡拾2025年幸福吧!
家人们,朋友们,我们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