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弟弟,小彭今年24岁。也很喜欢喝茶,对于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分析能力或说思辨能力极强,聪敏过人,很小的时候就想“把世界看透”,如今他现在只对中国茶感兴趣,想要成为会喝茶能懂茶的人。这就好办了,虽然我自己不是专业茶学出身,但作为茶来藏团队的创始人,谈谈如何理解中国茶,还是没问题的。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话题。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九点半,跟平日一样,我在茶室饮茶。途中,小彭也加入了进来问:“喝的什么茶?”他这一问,就次开启了我们关于中国茶的对话。
/小彭/“喝的什么年份的?”
“喝的2012年的白牡丹,怎么今天来的这么晚,还在想什么是中国茶?”
/小彭/“是的,茶叶的价格极不透明,不同的工艺特点也不同,加上不同的采摘季节,例如头春、尾春、春茶、夏茶、秋茶。采摘的部位比如采单芽、采一芽一叶、采一芽两叶。不同的茶类它的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到了白茶、普洱茶,涉及不同的年份,尤其到了一些核心产区不同的山头不同山头价格口感差异巨大。跟人交流茶叶的好坏很难评判,看我的很混乱,似懂非懂,感觉似懂非懂,越模糊越想弄清真相。”
“你为什么想要了解茶呢,喝茶未必要很懂,直接买白茶红茶绿茶喝也不错。而且要想整体系统性了解茶也需要很长时间精力,你又不做茶,不也卖茶,何必了解那么清楚?”
/小彭/“不做茶不卖茶就不能学茶了?我喜欢喝茶,很多场合都喝茶,我花点时间花些精力有怎么了,了解茶也是修行过程,很多文人不也说修茶如修心吗?,我喜欢,我开心,我愿意!”
“我也是关系你,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怕你半途而废白费功夫,浪费时间还学的文不出成、武不就,你觉得为什么中国茶这么难了解,你喝了这么久的茶还觉得自己不懂茶。”
/小彭/“还能因为什么,茶叶的知识太多,重要信息只在小圈子流通,信息不对称。很多描述都是主观经验之谈,说有花香蜜韵的,毫无标准。还有过时内容,像《茶经》里的泉水、工具现在用不上。茶文化诗句能背来炫耀,但也只是当个故事,跟修行感悟自身无关,很多茶书讲六大工艺,我不做茶,看不到工艺流程,靠想象理解起来太慢。”
“鲜叶采摘芽叶、时节山头、六大工艺、无标准无品牌,你说的这些都是表象,你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也只是部分真相。而且我们现在的茶叶加工也有断层,清末、民国、建国初期的战争动乱,导致很多茶叶加工技艺都有断层,建国后因学习西方茶叶的机械化进程,我们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国营茶厂根据传统制茶工艺融合西方国家的机械化与生物化学技术,到了后期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很多茶厂职工还开设私人茶厂,开始了野蛮生长的时代,这些都是其中的原因。
我认为真正的本质是我们中国茶是讲究技艺,更多的是经验思维的产物,因为历史等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农经济,做茶的人很多,但是规模都不是特别大,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饮茶历史,但是在隋朝之前的历史文献不多,很多资料也无法考证,而且这一时期,茶叶基本都以羹饮为主,到了唐代中期随着陆羽《茶经》的推广后渐以清饮为主,但主要的饮茶方式还是以煎茶法来饮茶,操作步骤严谨复杂,到了宋代对于文化艺术追求更多,发展为点茶法,甚至追求泡茶技法上的艺术,更是对美的的极致追求,演变为在茶汤上做画又称茶百戏。
到了明代朱元璋发布“废团改散”的茶叶御诏,原本单一形式的团饼茶终于解开束缚。散茶极大程度地扩展了制茶人的想象空间,炒青、烘青、闷黄、作青、揉捻,六大茶类各大工艺都在明清时期百花齐发,迎来了茶史上前所未有的技艺巅峰时代。
我们现代泡茶法也源于此,后来因鸦片战争、民国推翻清朝、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乱导致经济衰退,才被西方两三百年通过科学思维与工业化的进程所赶超,在过去中国的经验思维的技艺艺术与国外的科学思维大工业机械理念矛盾碰撞下,原叶茶与袋泡茶的相互对抗,我这样说你是不是理解的更加混乱吗?”
/小彭/“是的,我就说采摘、年份、六大工艺,你又向里面添加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原叶与袋泡,我能不乱吗?你之前不是经常说有系统框架能能整体清晰的帮我认识中国茶吗?”
“是的,按照现在的茶书学习,是对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太片面了,作者各讲一个角度来讲述茶叶知识,或是讲茶文化这些过去的东西,或是讲茶叶的分类,或是讲各地的风土人情茶叶发展,或是讲怎么泡好茶、怎么挑选茶叶;加上现在都是短视频、新媒体,更是泥沙俱下如滚滚洪流般的涌现到我面前,把本来就通过局部来了解茶,更加的碎片化,切割的更加零碎。
虽然看短视频,新媒体能跟更加干货的学习与了解茶,但是就这样太细碎的拼图,也始终拼接不出一份完整的中国茶的全貌,反而会越学越混乱的感觉,反而越学越乱——看到不同观点就不知该信哪个。通过局部看整体永远看不清。
我之前也是学习的晕头转向,直到我被一位非茶学的老师点醒,跳出茶行业看茶,用系统思维以上帝视角冷静观察茶叶的发展史、消费史、战争史,结合当前现实环境中的茶叶与考古文献,才能对茶叶有个整体的认识,才能明白古代茶为什么之前会称为药,现在变为健康饮品,茶文化属性如何演变,古代文人墨客何以茶抒怀。”
/小彭/“说得我更心痒了!我还没怎么注意茶叶过去是药,现在又变成健康饮品的转变问题。我就是想要了解这样中国茶,全面的认识他,不是单一的会识别与知道个泡法,就想知道什么是茶,为何每段时间,每个人眼中茶都不同,就想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我要跟你说这么多都还没有进入正题,原因是要想真正了解茶,我们就不能被现在遇到的问题所限制,要跳出茶叶来看茶,这也是当前很多茶友的困境,离茶太远看不清,离茶太近看不懂,还有我要跟你说,消费史与战争史内容多引自《茶的国度》,只是那本书写的格局太大又太过专业,在我翻阅的茶书当中,这本书写的还是较为成体系,在此表示感谢与钦佩。本书是按我的系统框架加个人理解写成,感兴趣可读原著。
文中史料文献和传说故事有查证也有请教前辈所得,有些内容年代久远,无法考证真伪,有些内容作者或是历史典故有立场问题,我们要理性看待,真假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书所得能否助你理解茶叶。"
/小彭/“好的,哥知道了,快开始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说的对我就听,认为你说的不对我也会反问并指导指导你的。”
“我希望你能有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现在先暂时放空你脑海的知识,跟着我的认知系统思维框架走,当我为你搭建好框架后,你在结合之前自己对于茶叶的认知理解独立思考,将你自己对于茶叶的认知的内容结合我讲的框架结合在一起整体思考下,我没有要你听我信我,我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我为你搭好框架后,建立属于自己的中国茶认知体系。我只是帮你打地基,日后还需不断添砖加瓦,建造自己的知识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