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海观澜》档案14章:欣赏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网络图片


黄州的那场雨,淅淅沥沥,穿越千年时光,依旧落在每一个品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人心中。这阙词,宛如一幅用风雨与豪情绘就的丹青,又似一首以豁达和洒脱谱写的乐章,承载着苏轼被贬期间的人生感悟,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与精妙的语言雕琢功夫。


词一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便如一位遗世独立的智者,对着那扑面而来的风雨高声断喝。“莫听”二字,仿若一道坚固的屏障,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决然隔开,又似一把锐利的剑,斩断风雨带来的恐惧与迷茫。“穿”“打”两个动词,把风雨具象化,它们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现象,而是如千军万马,咆哮着穿过树林,疯狂击打着枝叶,奏响一曲喧嚣的自然交响乐。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苏轼的“吟啸且徐行”,他恰似一位闲庭信步的雅士,一边放声吟唱,一边悠然前行,那从容不迫的姿态,仿佛在告诉世人,这点风雨,不过是人生途中的小小插曲,根本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动静之间,尽显其洒脱与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堪称神来之笔。苏轼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手中的竹杖、脚上的芒鞋与高头大马相比,宣称这简陋的行装带来的轻松之感远胜骑马,这夸张背后,是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与超脱,是对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谁怕”,短短二字,似一记洪钟巨响,震彻天地,以反问的形式,将他内心深处无所畏惧的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任平生”的“任”字,宛如定海神针,稳稳撑起全词的精神脊梁,它是任凭、听任,更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意味着无论人生之路铺满多少荆棘,遭遇多少狂风骤雨,苏轼皆能坦然接受,泰然处之,潇洒走过。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细腻得如同工笔画。春风似一双温柔却又带着丝丝凉意的手,轻轻拂过,将苏轼从微醺中唤醒,“微冷”二字,精准捕捉到酒醒后的微妙感受,那是身体的触觉,更是心灵的感知。而“山头斜照却相迎”,则宛如一幕温馨的电影画面,夕阳宛如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带着暖橙色的光,笑意盈盈地迎接苏轼,给予他温暖与希望,仿佛在轻声诉说:困境只是暂时的,光明总会如期而至。这一冷一暖,一抑一扬,让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苏轼回首来路,那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都化作了嘴角的一抹淡然微笑。“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对雨后天晴自然景象的平静描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风和日丽,在他心中都已归于平静,恰似一泓深不见底的湖水,波澜不惊。这寥寥数字,如同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了人生境界的大门,让我们领悟到,真正的豁达,是超越了顺境与逆境的二元对立,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用灵魂书写的人生答卷,是他在命运的狂风骤雨中坚守内心宁静的誓言。这阙词,凭借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将一场普通的遇雨经历幻化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依靠精妙的锤字炼句,把情感与哲理融入每一个字符。它如同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生的风雨中,怀揣着豁达与乐观,勇敢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