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以下三个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1.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实现“精准教”:
这一环节强调基于学生的动态水平创设情境任务,将“目标任务”转化为“问题式”的评价任务,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脚手架。
借助“互助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反串、研讨、问答”,体现“以教定学”的理念,逐步构建成“问学”课堂。
同时,利用“激励性脚手架”推动学生学习,促进小组竞学的高效性。
【案例说明】
任务情境:在初中《诚实守信》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关于诚信的视频案例,如“明明的一天”故事,引入诚信的主题。
脚手架搭建:
问题式脚手架:设计问题如“明明在哪些情况下展现了诚信?这些行为对他和他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规则类脚手架:明确小组讨论规则,如“每个小组有组长和记录员,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关键观点”。
实施过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脚手架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2.完善学习目标体系,保障“有效学”:
通过目标叙写,凸显目标包含的“四要素”,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让学生明确“行有方向”。
将学习目标外化于评价任务,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对照学习行为目标,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
目标设计需梯度呈现,符合不同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得到最大发展,并对“学困生”实施补偿学习,确保全体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说明】
学习目标:在《大家的“朋友”》一课中,学习目标定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道德修养”。
目标叙写:具体化为“学生能够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
实施过程: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目标相符。
3.合理设计评价任务,确保“科学评”:
评价任务需与学习目标高度吻合,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路径和方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评价任务需符合不同学情,确保学生明确“任务内容、任务要求和评价量规”三个方面。
倡导“大任务”评价,从课前到课后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探究性任务、课内研究性、开放性、挑战性任务评价,以及课后的实践性、项目式的作业任务评价。
【案例说明】
评价任务:在《诚实守信》一课中,设计评价任务如“学生能否在模拟情境中正确判断并做出诚信的选择?学生能否在课后实践中坚持诚信原则?”
任务要求:明确评价任务的完成标准,如“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能准确判断并解释选择的原因;在课后实践中能持续展现诚信行为”。
实施过程: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结合质性评价,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等,形成综合评价。
这三个关键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核心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高品质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