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月的闲暇时间,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很久以前,听许多人提起过这本书,但更多的是关于婚姻的讨论,那会还小,觉得这本书离自己有点远。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就想着拿起来读读,毕竟“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句话还是很吸引我的。
《围城》是一本长篇小说,文笔风格独特,语言妙趣横生下讽刺嘲笑意味强烈。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留学归来的生活和心理的浮沉变迁,看似是那个时代超然脱俗人物的诉读,却深藏着令人无奈而低叹惝恍的人生困顿悲剧。
之所以取名“围城”,是书中留学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看完之后,我才发觉,一部《围城》,看透的岂止仅仅是婚姻的本质呢?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学习与成长、婚姻与事业、金钱与利益、抉择与前进……
这些单组且重叠的小围城,组成筑建生活这座大围城,我们被困与其中,试图挣扎逃脱,却多少迫于现实,向命运低下了所谓的高贵头颅。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爱恨纠葛,是一座大的情感围城,他的一生都活在几个女人的羁绊中。他怯懦自私,明知苏文纨的心意却优柔寡断不拒绝,一边与唐晓芙通书信调情恋爱,一边却接受苏文纨明恋的盛情邀约,这注定了他与唐的恋爱会无疾而终。而后陷入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中,是他自己自食恶果。他对唐的热衷,是相对于苏文纨的伪善;陷于孙的套路,是他言不由衷的软弱,半生因爱情而迷茫,毕竟
“世间哪有什么爱情,纯粹是生殖冲动”。
方鸿渐与周家,是一个小的抉择围城。方鸿渐对周家的小姐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情感,却因为周家金钱的资助,对周家的人依附有礼。当周家小姐冥了,他还依然借助周家工作、生活,舍不得周家提供的优越条件。
三闾大学是一座事业围城,困住了来这里执教的所有知识分子。哪怕是学校地处偏远的内陆山区小镇,也抵不住他们的利益雄心,充满了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方鸿渐原本以为离开了感情失意的上海,离开了周家的束缚,离开了父母的封建思想,他会在事业上大展宏图,殊不知他根本无法面对鱼龙混杂的小社会(学校),他的无所适存,他的被动和无能,注定了他事业的失败。他屈服于命运,接受朋友赵新楣的馈赠,踏入婚姻的陷阱,所以也就有了悲凉、不欢而散的结局。
书中除了方鸿渐,唐晓芙即使是敢爱敢恨新时代独立女性,也没跨越时代的束缚,但她却将纯洁与光明在围城中点燃,昙花一现;苏文纨也没逃出封建社会女性追求新生活的围城,在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围着苏文纨转了二十多年的赵新楣也没踏进苏的围城,娶了父母之命的妻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的围城;方沈两家逃不出面子的围城……
可能,孙柔嘉是唯一一个逃出自己命运围城的幸运儿,但她却困在了与方鸿渐婚姻生活的围城。她生在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家庭,却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自由和事业,一路艰辛,历经风雨跟着几个大男人到三闾大学执教。她以柔克刚,功于心计,步步为营掌握一切,却在掌握后,婚姻、命运和生活同时失控,陷入了她自己亲手一砖一瓦建起的围城。
所以,书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庭面、为了情感……
《围城》中所描述的生活现状,不管是放在民国时期还是现在,都是比较压抑的问题。但我在读的过程中却发现,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的笔锋,蕴含深刻哲理、巧妙比喻,让我们读者站在一定的高速审视自己的人生,批判人性的丑恶与虚荣,以及社会杂乱的百态。
里面有很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它幽默的表述方式,还有它所折射的寓意让我反思其中。
如: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你不坏,可全无用处”……
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且有许多座小围城组成。我们一生在多座小围城中相互跳跃,时而往返的同时一边在加筑大围城的四堵墙,致使我们永远逃不出大围城里无尽的束缚和压力,永远要在我们亲手加筑的四堵无形的墙下生活。
每个人在某个阶段又看似逃脱了自己的命运,却也踏入了另一阶段的命运。亦如两个逃脱的命运相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新的命运。好比婚姻,两个原本不同命运的人捆绑在了一起生活,又走向了一个未知的命运世界。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一生,我们不会也不可能踏出生活围城这堵墙,因为我们活着,活着就意味着我们有生活,那我们便一生囿于大围城之中。
那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走不出生活这座大围城,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人生过的精彩一点?与其在围城里面怨天尤人,独守空城,不如把自己生命的价值点滴释放。
生活是一座围城,我们虽困顿其中,若有与之搏杀的决心,始终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去改变,去创新,我们能为围城中的生活添姿添彩,使得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
钱钟书先生虽在批判现实的丑恶,但也把对生活的向往展示其中。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决非那么轻易简单”;
“旅行是一场艳遇,最后我们遇见了自己”……
在杨绛女士《记钱钟书与〈围城〉》散文中提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所以小说本身没有一条很明确的故事线索,全是作者生活中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而成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也是作者生活身边人物中虚实结合拟造的产物。但正是情节的琐碎,虚实的拟造,使得语言运用别致又静腻,突出了情绪感染,使得与现实生活接近,且接地气。
书的末尾,故事是戛然而止,而不是戛然而终,这就给读者留下来很多想象的空间,可以慢慢思索,编织属于自己的结局。全文最后一句“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虽反映了世事的变迁苍凉,但也隐喻了它在世事变迁中存留下来的价值。
生活是一座围城,但张弛之度是自己掌握把控的,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在围城中活出自我,展现自我光彩。
(注:以上部分文字有查阅资料)
图 /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