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轻重缓急
前几天跟一个技术很牛的同事聊天,我俩最近在一起做项目。我就问他:“感觉你也不怎么加班(10点多到,8点半撤),为什么你的进度这么快?”。
他说:
不是我进度快,是我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划分了优先级,并且严格按照优先级在执行。举个例子,我们的项目在规划的时候订立了两个里程碑:3月份达到里程碑1;6月份达到里程碑2。那么我们当前阶段的目标就是3月份达到里程碑1要求的进度,比如流程跑通。
针对这个目标,我所做的事是可以划分优先级的,有的是卡点,必须搞定,有的是后面才需要用到的功能,可以留出接口,后面再实现。
我现在的程序里留了一堆的todo,但是我能保证3月份的时候流程跑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做ld也会觉得你的效率很高。
他这么一说,在跟我自己做对比,实在是惭愧惭愧。自己天天在标榜自己注重方法论,实际操作的时候呢,没有重点和优先级,结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给人的印象是“埋头苦干没结果”。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 我没有太在意目标,想着能做多少是多少。
- 我没有区分优先级,总想着一次性就做到最好,最后发现完成一个功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 最后完不成了只能靠加班。
那么你说我是没追求么?
其实也不是,我一直在追求好。而我定义的好,就是规整的代码,丰富的功能,完善的日志与监控等等。这些的确是“好”,但是是真的“好”么?
假设到了3月份,ld来视察进度,结果你说没搞定,然后解释没搞定是因为添加了很多的功能、注释、日志、监控。不用想,ld肯定会给出这样的答复:“基本功能都没做好,整这么多的辅助功能有屁用!”。
以后在工作中明确目标、划分优先级去做肯定很重要,以后也要这么去做,但是我很想知道自己总是跑偏的原因又是什么?我现在也给不出结论,这个问题等下一章聊完之后一起分析。
2. 目标明确
这一章不是想说我目标明确,而是想说我是目标明确的反例。换句话说我很容易走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最近我在准备一次分享,当我在准备资料的过程当中,脑子里忽然有个声音:“准备分享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不如准备分享的同时,我把分享的内容再写成一篇文章。”然后呢,我就不仅需要准备分享的内容,还要想着怎么把分享的内容写成文章。
你可能会问题,写文章不好么?
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之前可能花1天,能把分享准备到90分,但是现在呢,我可能花了两天,把分享准备到85分,把文章准备到85分。虽然看上去我得到的多了,但是真的是这样么?别忘了,我本来的目标只是准备分享。而且分享给我带来的收益可比文章强太多了,这次分享的目的:
- 自己以教为学,巩固知识。这个目的,分享就能达到了,文章相当于重复工作。
- 提高技术影响,这方面分享比文章强太多了,分享是这个部门的人什么都不干听你讲1小时,但是文章,可能没几个人看到,就算看到的,可能瞄一眼就关了。
那么把最终的收益算下来。
方案一:只准备分享,花1天,得90分。
方案二:准备分享和文章,花2天,得85分(文章收益忽略不计)。
收益差别很悬殊,但是我,却实实在在,经常在做类似方案二,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原因1:伪勤奋-没思考
我觉得还是像之前文章《伪勤奋》里说的,还是属于伪勤奋,自欺欺人,制造一种自己很努力的假象,实际上自己是在伪装。就像王兴说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我却在通过伪勤奋在逃避思考。
那么如果不伪勤奋,真勤奋应该是什么样呢?
应该首先花时间把自己要做的是的目标想清楚。这个时候又涉及到《逻辑层次》了。像这种工作中已经订好的目标,可能很容易,因为已经和大家都订好了,做到就行了。但是有的时候目标就得顺着《逻辑层次》往上推,上面的想清楚了下面的目标才能想清楚。比如上面分享的例子,
如果我是想搞清楚技术知识点,以教为学,那么分享就够了。
但是如果我想成为知名技术博主,那么可能写一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收益更大。
那么我为什么要成为知名技术博主呢?可能就得依赖我订立的5年计划。
那么我订立的5年计划又是哪儿来的呢?可能就会涉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因2:目标不明确
上面也分析过了,如果我之前已经思考得很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10年计划,5年计划,1年计划,最近一个月的计划,那么接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是什么很清楚。
比如订立的最近3年我的计划就是成为技术大牛,根据费曼学习法,我需要以教为学。
那么分享就够了,不需要再写篇文章,花费时间。
原因3:缺乏理智和坚定
如果我保持理智,当决定要分享的同时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按照上面的逻辑分析一遍,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当时就一下子脑子划过一个念头,然后自己就相信了这个念头。
不坚定又怎么解释呢?
我的内心有时候是很浮躁的,有的时候很功利,有的时候很贪恋(既想要这又想要那),有的时候还习惯性地想要表现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想要打败别人证明自己。这些东西时不时地出现,扰乱我的内心,打乱我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这怎么解决呢?
我觉得有两个方法:
方法一:每天早晨抄写自己的《价值观十二条》的时候把自己这半年、这个月以及这周的目标抄写一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每周反思抄写自己的《逻辑层次》。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怎么做。
方法二:每天还是得花10分钟,看着当天的doneList,反思下自己有没有跑偏。
方法三:没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先花足够的时间,把做这件事的目标、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想清楚。
3. 放手
聊完了自己,再聊聊孩子。
最近谷爱凌很火,她好像拥有了很多人想要的东西:对生活充满热爱,喜欢挑战,并且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成功。
很多人在关注她很好的家室,以及给她带来的很多的选择,以及在这些选择中给了她“双向套利”的机会。但是富的确会比穷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喜欢去冒险和挑战的精神,等等这些生命中的美好的事物不是富人专有的。而把孩子的爱好分为有用还是没用,将兴趣分为高低贵贱,这才是贫穷的后遗症,会将孩子的未来囚禁在“稀缺”之中。
在这个认知下,我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以及最近的某些行为,我感觉自己做的不好。举个例子:
带孩子去培训班,如果他表现好,我就各种奖励;如果表现不好,就各种凶他。
但是这里的“好”与“不好”是我定义的:
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小朋友有互动,跟老师打招呼,等等。
不好:害怕,趴在家长的怀里哭,不敢出去。
感觉我自己已经定义好了“好”与“不好”的标准,活泼可爱就是好,内向胆怯就是不好;喜欢挑战就是好,畏首畏尾就是不好。而且自己在执着于让孩子做到“好”的标准。为了让孩子达到“好”的标准,甚至可以凶他。
这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呢,是在用世俗的标准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
再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呢?
他从小就很少接触有陌生人的环境,在陌生人的环境中本来就害怕,不敢往前,结果培训班结束后有被父母兄,他是不是也很委屈呢。
总之,我觉得接下来,应该对孩子放手,只是给他提供适当的引导、提供接触不同人事物的机会,并且允许他成为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但是原则必须要有,比如尊重他人等。
再想想,感觉自己不仅是对孩子,对自己也一样,有的时候总是要求自己必须要变成什么样子。对自己也放手吧,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不要求一定要实现目标,毕竟自己当下的个人的状态,比最终得到多少更重要。
4. 上周回顾
上周定的2个目标
目标1:阶段技术目标完成。
目标2:当前重点事项(dbs)完成第一阶段。
两个目标都只完成一半吧。目标1,花了计划的时间,但是因为知识点太难了,没有达到最终想要的进度。目标2,就像上面说的,太追求完美,花了太多时间在优先级不高的事情上,下周会改进。
下周目标:
目标1:当前重点事项(dbs)完成第一阶段。
目标2:技术目标完成,具体为:此处略。
目标3:写每周日报前,反思并抄写自己的《逻辑层次》和目标规划。
写于 2022.02.13
北京
公众号:【静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