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作为一个真实现象记录者,文字也是我的良心和武器,做不到改变,那就呐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此文停留,文笔不好,但希望看下来并转发,不图虚名不攀附,一个真正自由写作者,一个好青年,真的就是想通过个人经历为社会尽一份力。
大家对生病随便输液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呢?
毋容置疑,有点常识的,答案都是持否定的。
谁愿意随便去当一个化学人呢?
可还别说,这一类人还真不少。在当下的四五线以下城市。医院输液是有指标规定的,一二线城市在这方面落实控制的比较好,基本都没有漏洞。
敏感起见,我们叫它XX市吧,我祖父的老家。一周前因阑尾小恙便于家人照顾而回到了这个城市,一个人口不小于1200万的地区市。我在这个地方做了微创手术,很顺利,一周后出院。
在这个XX市,人们管输液叫输水。
可能是体质弱,我出院后还是很虚脱,有时候肚子隐隐的痛。本是正常现象。
"走吧,带你去个地方输液去啊,输点营养液,再巩固巩固!"
"......"
"有啥办法呢,谁让你又没好零整,肯定是医院药下的少,这个我懂,你有没其他病,这个药量足立马就会好了,走吧。"
"........"
"你不治出根,以后留下毛病咋整?算谁哩?不听话!"
".........."
不待我说话,朋友拖上病猫似的我抱上了车,外面还裹着一层小棉被。我像极了一头被捂的严丝合缝的受伤的小兽。
没有什么质疑,也没法质疑,我们这一代的孩子,生来有一种亲情叫听话。
也并非我对自己不负责任。就想试图看看,能不能解开几十年一直理解不了的谜团:人,为什么生病了都要输液?
我们去了不远处一家社区私人诊所,那确实我们的熟人开的,我那有常年慢性气管炎的老妈,就是这里的常客,诊所老板看到我很亲切,问诊流程也简单,看着确实比去医院省事。
还是没有任何意外,我们过来也是输水。
在这个地方,无论大人小孩,生病就输水,从小就开始,根深蒂固。
先不说别人,最为怪异的就是我家我老妈,不管她年轻时还是中年,年老,在我有限的人生回忆里,她的每次生病都跟输水相连,走,去输水啊,她自己都是医生。细思极恐,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的医疗科技发展到现在的今天。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不管生什么病,都是这样的相同的诊疗方法。生病输水,好像是于她及她们这样的老人,如同饿了吃饭,非常简单。
好在我16岁由于升学远离家乡,又加上幼年时身体比较健康,没有多少输水的经历,不知道算不算是造化。
所医生进去就拿出病例诉说病情,医生象征性的把脉查心肺,然后就是取药,扎针,输液等候一系列经久不变的流程。今天不算多的,三瓶两个半小时,算快的,我暗暗的算着时间,心里都是焦躁,谁愿意大好春光的日子里都在输液里渡过,世上不是所有的为你好都是科学。
等我缓过神来环顾四周,这个输液大厅人很多,男女老少个色人等,咳嗽的,哮喘的,小孩被针扎着哭叫的,,人声遭杂。
我离医生问诊桌很近,即是捂住耳朵也是没办法听不见。几轮听下来,这些也没有什么疑难杂症,多是季节交替早晚温差大所引起的各种流感和咳嗽而已,很多老人,像我母亲一样60多岁,都是多年的老哮喘复发了,他们大多都是过来直奔输液的,医生也不用问"就开点药行吗或者要不要输液之类的话",他们都很自主默契的达成一致,各种病症被诊疗好后,都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等着被扎一针,开始漫漫几个小时的输液时间。
这个小小的私人诊疗室,每天人来人往,多是扎针输液离去,输液复来扎针等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似乎没有什么稀奇。
放某一件事形成惯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生病不输液干嘛,那多麻烦,多受罪,输液直接进去全身,好的快。什么物理治疗,那都是骗人的,谁有那个好体格。
可是,我知道,这不对劲。我们前年在天津,全城流感最严重一次,孩子烧到虚脱,到医院一量体温,医生除了一些药片和口服液,没有其他。我们作为这个城市出来的外地人,当然要求输液,却被呛了一脸:
"输液,这不符合流程,你让我们违规操作啊!?你是怎么当妈的,哪有没事给孩子输液的?"
现在,在一二线城市,输液被当做最万般无奈的下下策。年轻的妈妈犹为如此。
我记得国家医疗部门在全国也有这方面的管理和政策。
有些地方报纸的医疗版面都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报道:近几年,国家层面对静脉输液的管控越发严格,静脉输液作为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逐渐失去门诊市场,现在,新的一波基层限输令又来了。
多地市基层医疗机构收到通知,不得提供静脉给药服务。
这次不只是二级以上医院,而是基层医疗机构。近日河南省很多地市的基层医疗机构收到通知,要求全部停止门诊输液,限输令,再次升级。
医疗部门的春风似乎从未进入这个地方,或者说,大家闻所未闻。
因为每年我回家,都能看到周边大大小小的诊所里,上面像数不尽的吊瓶绳索在那里摇晃,老人们人们在那里昏昏欲睡来,年轻人或者小孩玩着手机,以一个化学人的代价,以此临时性的来逃避因流感袭击带来的小小病痛。
"咱们这里的私人普通诊所为什么还没有禁止输液项目,一二线城市很难找到这样的诊所了。"
"啥,看你说哩,姐,咱们这里都是自己人,不乱收费,药量足,保证输下去就有效果,不像其他地方,想挣你钱,一两次能好不给你输好,钱费用不低药下的少,慢慢给你拖拖。"
我不再说话,倒头装着休息。我知道,说多少都没用。
说话间,我听到一个吃饭打嗝的患者来问诊,一会功夫,她也乖乖的在我旁边接受输液。我抬头看去,清汤怪谁的95学生妹后模样,一脸平静。
好吧,我心里说。
终究是不甘心。待结束时,我一手捂着手上针眼以免渗血,一边跟诊所老板娘客套。
"姐,还是你这里好啊,我在XX城市发烧感冒都没地输液,现在大城市没有私人诊所,社区医院不看发烧也不给输液,大医院也不随便开输液,我们大多时候生病都是慢慢煎熬,一点点忍着。"
"可不是吗,李冰冰那个演员你知道吧,她在澳大利亚高烧16天,当地医生无法给她退烧,她最后还不是只能回国治疗,咱们中国人体质,跟外国人不能比,很多改消炎用抗生素药物的,人家不给你用"。
老板娘看着一普通妇女样子,知识面和见识确实不一样,一句话说的我竟哑口无言。
她说的也是事实。当时记得李冰冰回国后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住院输液大量抗生素加退烧药,高烧开始得到了缓慢控制。很多人的感想都会和李冰冰发的微博一样,中国的医疗水平比国外的先进。其实这种观念绝对是错的,有懂得医疗的网友说过,这背后隐藏的真相令整个中国感到恐惧。
这种恐惧是从出生以来就伴随终身,作为一个国内的小孩,一到生病,就是全家兵荒马乱,就是各种抗生素滥用。是不是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心里最清楚。
"哎呀,这输液看来其实也挺好的,好的快不受罪",我尴尬的回复着,准备离开。
"闺女你说的对,大城市都在限制输液,以后我们这也要被取缔了,不会太久了,现在干什么都不容易。"
老板娘一脸愁容,突然淡淡的说了一句。她说这句,我是相信我。
还能有多久?
输完液出来时,街上已是灯火阑珊,粗粗算了一下,我从问诊到输液结束,整整三个多小时,这对持时间就是金钱的大城市理论来说,这次区区68元的三瓶输液水,诊所老板并没有挣我多少钱。真的。
与其人满为患,医生也不愿意把心思花在诊疗其他方法上,为什么呢?
我宁愿相信,大多数患者过来是找一时清闲。
现在,我和他们面对未来的预测状况一样,一点都轻松不起来。马路上车来车往,熙熙攘攘,我在街头保佑每一个生动的面庞,没有流感,没有输液。但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