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把内向的性格与其他性格特点混淆,比如害羞,孤僻,高度敏感,认为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内向的人。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内向性格和这些性格特征该如何区分。
害羞和内向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害羞?
害羞和腼腆相似,其实是对社交有恐惧,害怕社交。只是一个不舒服的情绪反应。
但是内向的人,不害怕社交,很多都愿意说话,比如我就是一个内向的话唠。之所以平时不愿意过多社交的原因是,觉得耗能太高而收获少,不想耗费自己的能量。
而外向的人也会害羞,有社交恐惧,因为无法获得能量而面临更大的挑战。
内向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躲避,其实这是自然反应。内向者是天生的谋略家绝不会轻举妄动,会观察,再决定加不加入,何时加入,怎么加入。
想鼓励与引导内向孩子参与社交可以这样做:
①提前表明关系。让孩子知道这个人是安全的。
②给孩子时间,不强迫。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确认安全。
③不责备,多指导。回到熟悉的环境以后再回顾、引导。
如果孩子害羞(有社交恐惧)可以试试这样引导:
①疏导情绪,理解孩子的恐惧,告诉孩子害怕是很正常的。
②在社交场合给孩子支持和帮助。不对孩子的躲避反应做指责。
③有意识的制造愉快的社交体验。先多和孩子比较亲近熟悉的人接触。
④不要把害羞归因于内向,害羞可以克服,告诉孩子可以不喜欢社交,但不用害怕社交。
孤僻与内向
孤僻是对建立深层关系的恐惧,大多来源于创伤性体验,不愿意和任何人建立深层关系。
对比害羞而言,害羞是对浅层关系的恐惧。
比如初次见面,互相寒暄就是建立浅层关系,而深层次关系是知道彼此的情绪点,对一些重要事情的看法等,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内向的人恰恰是渴望建立深层关系的,享受深刻关系带来的深刻话题和感受,只不过不喜欢建立关系的第一步,不愿意去为社交过多耗能。
但是,如果孩子孤僻该怎么办呢?
①回想孩子身边的创伤场景。
有哪些重要的人曾经对他冷漠,嘲讽,或恐吓?
②重建孩子对人际关系的信任。
不断让孩子知道你可以信任,永远不会背叛他。
如果你伤害到他会诚心诚意的道歉,以求得他的谅解。
可以考虑让心理工作者帮助处理创伤。
高度敏感
什么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每5个人里就有1个是高度敏感,他们对世间万物感受更灵敏。
高度敏感的人时刻感受到很多信息,有一些常人没有的天赋、有更丰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但神经也很容易过载。
比如小时候会很容易被电话声和气球爆炸声吓哭,长大以后直觉力超强,观察力惊人。比如气味环境变化,情绪感受等,都比常人更细致丰富的体验。
有高度敏感的孩子直觉力,观察力,共情力,都是他们的天赋。一般都有着高情商,正义感强,善解人意并且懂礼貌。但是更多信息和不适信号,让高度敏感的孩子容易疲惫不堪。
高度敏感的孩子,在状态平衡的情况下,可以有丰富的才思,高质量的工作。但压力过大,事态失控时,无法冷静思考,容易发挥失常。
可以鼓励高度敏感的孩子,在问题的深度和工作完成质量上大放光彩,不过度的在意他效率上的不足。
重视性格教育,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珍视自己,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同时保持成长的姿态,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