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的文章,总感觉会有一些自嗨、记流水账一样,对读者价值并不是特别大,对自己的成长也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于是去简书看别人的文章,去知乎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输入少,而且输入质量低。
其中,最有感触的一段话是:
(来源于知乎,作者无良HR,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811979/answer/408800968)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大家读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读了10%,这叫读感觉,读完就忘,连故事是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有的人读了50%,记得故事的框架,但是复述的时候让人索然无味。
有的人读了60%,记得故事框架,复述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可能是一本好书。
有的人读了80%,记得故事框架,而且知道这本书哪里写得好,好在哪里。
有的人读了100%,不但看了个故事,对作者的词汇,写作意图,写作套路和价值观等内容都搜刮了一遍,毫无遗漏。
有的人读了120%,不但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知道作者没写什么,为什么没写这个,作者抛弃这部分东西应当是怎样的心路历程。
有的人读了150%,不仅看了这本书,甚至读了好多本这位作者的书,于是通过书看到了背后的那个人。
有的人读了200%,不仅读了书,读懂了人,还收获了一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还有的人读了1000%,他发现了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深邃思想感情,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对号入座,自己大概是属于读了50%,大部分的书能记得故事框架,但是复述的时候让人索然无味,甚至无法完整地复述。
同样的道理,同一款产品,不同的人来介绍,最终的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因为有人对这款产品的理解程度是80%、100%、甚至是200%。他知道这款产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使用的场景,使用时用户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才能更加吸引用户。
所以,同样是同一本书,一款产品,可能大家在上面花的时间也是一样的,但有些人对它的理解、获得的知识,可能是自己的几倍。为何会有这种差异。
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读到相关内容的时候,能够联想到之前读过的内容,进行对比。
另一方面,有些人是带着问题的去读书的,有明确的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也不一样。
由此导致输入的质量的不同,从而写作的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今天看到的这个新观点,可以说是让我恍然大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我对自己的要求都太低了,通常一件事情做到50%,属于刚好做完的水平,但远远达不到好的程度,深感成长之路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