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模样(2)--父子问对“五养”传家之法
子携孙陪父垂钓于鱼塘。
子问:传家究竟传什么?
父答:传的是修养。
子问:修养究竟养什么?又如何修?
父答:养为五养: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乃古圣先贤以“天人阖一”之道为我们设计之模样!
3岁前,幼儿养性——高尚人格之奠定。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 ,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生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3-13岁,童蒙养正——圣贤智慧之陶冶。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13-18岁,少年养志——理想抱负之鼓舞。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滋养志向,正宜此时。
18-60岁,成年养德——生命花样之绽放。凡所当读,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以致用, 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学无止境、德业无穷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60岁以后,老年养福——五福俱全之安乐。 一福长寿:身心康健,可得天年;二福富贵:财资丰盈,地位尊贵;三福康宁:五缘修睦,心安神宁;四福好德:和家安国,利益众生;五福善终:无疾而归,后继有人。五福人生,立德、立功、立言,而成三不朽。
父再答:修五养之法有三重门要诀:一重门为语言或文字之理解,二重门为行为之调整,三重门为心态之涵养,三重门次第精进,提升生命之状态。修养之本质即是成就良好而稳定之生命状态,幼儿性纯、童蒙心正、少年志真、成年德厚、老年福全。如能让孩子或晚辈形成一种或多种良好之生命状态,孩子或晚辈之成长就会变得自知自觉。
子问:传家究竟如何传?
父答:首先是传,与父母或长辈有关,需要有东西可传;然后是承,与孩子或晚辈有关,需要孩子或晚辈有意愿去承接。譬如,要让孩子或晚辈去掉一种不良习惯,父母或长辈先要自己形成一种好习惯,有志、有德、有福,再引导孩子或晚辈建立好习惯,纯性,正心,立志。如果孩子或晚辈性纯心正志真,父母或长辈之引导就容易见效,反之就不容易见效,就意味着孩子或晚辈需要强化养性养正之功夫。
结语: 先贤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道德传家,修养成之!
附1: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
【翻译】:
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附2:诸葛亮家训--《戒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附3:《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
附4:范仲淹家训--《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附5:琅琊王氏家训。
原文: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说和做能一致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荣誉让给他人,把责任留给自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自己修德、立业、扬名,使自己的父母名扬尊显,是孝的最高境界;兄弟相处融洽,家族和睦兴旺是悌的最高境界;面对财物最好的态度是能够谦让。这五个方面,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