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妖不及淡久”,不记得是哪本书上看来的这话了。在这年龄看这句话,可以成为放之生活方方面面而皆准的“真理”----衣着,饮食,家居,情感,一切。
最近常常想起它。可能是互联网上的世界太过缤纷杂陈,突然觉得“躲进小楼成一统”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现在有太多人被网络所累,却又无法离开它。网络让我成为小城之外的世界的看客,然后徒受其累。
世界好像每天都在发生新鲜事,又好像每天都在变得更乏味,无数“生鲜火爆”的事情挤在互联网里-----但它们对我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并不真的关心它。对于普通生活而言,方圆50里的活动半径就够了。在这个小圈子里有山有水有朋友,少人少车少噪声,夜晚能够静下来好好地听听蛙鸣就可以了。
这些天在看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真是很清新的文字。张岱那时活在晚明遗老的小圈子里,笔触所及,都是感伤怀旧,却又富于诗意。大概回忆里的东西都比较有诗意吧。
诗意这个词很古怪,在觉得有的人眼里,到处都是,在觉得无的人眼里,却又遍寻不着。还有趣味也是。有趣的人看什么都有趣,没趣的人,看什么都没趣:(
张岱这人,就算穷得举家8口只能三顿喝粥,他也硬是活到了80几岁,而且活得很有诗意和趣味。他的文字真的叫“浓妖不及淡久”,好像有磁力,读一遍就印在脑子里了。
在今天的信息海洋里,得到一本好看的书,感觉真比遇上个知己更难。有天陪客人在工业园里参观,看起来挺乏味的一个人,却坐在绿荫下对着大伙儿说,现在人找人好找,话找话却难。问是为何?说,人找人还不容易,城市里,互联网,手机电话本上,满世界是人,一分钟就连上了,还不容易!话找话,要说得上谈得来交得心,那是真难!----听得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那是真难!
在这世上有这么一个人,即使不说话,静静地在面前,你就愿意对他(她)讲,没头没脑、傻不拉叽讲到天黑,还全讲的真心话----人的一生遇到这种“话伴”的几率,恐怕比买彩票中500万还要小一点。
于是很多人开始写字。古时候写的是书,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像张岱;现在写的是博客,键盘上一串一串地敲,像我;只是张岱写的300多年后我还在看哩,而博客,能坚持写上10年的恐怕都很少吧----况且现在谁还像张岱那样,40年写一部书,中间不惜改个十回二十回的?
这样想来,张岱真的是很好的“话伴”了:)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张岱出身于累代仕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