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女性,也是个妈妈,对每一届学生中缺少母爱的孩子,心里很是同情,总是有点偏疼。西方有 谚语——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便创造了母亲。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最重要的。缺少母爱,缺少母亲教养,原因有许多中,丧母、单亲、外出打工。
一
军训后开学第一天。
我们这所私立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于本县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寄宿。对于初一的孩子,离家几十里寄宿在学校,远离亲人,生活自理,不啻于一次断奶。
好在,孩子们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军训生活,基本对学校、对同学熟悉了些。再回到学校,家长离开后,哭哭啼啼的少了。
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挺顺利。但有个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到了办公室,我跟他的班主任说:“你班的✘✘同学,可能没有妈妈,甚至连奶奶也没有。”
年轻的班主任很惊讶,说是还没登记详细信息,不知道。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别的孩子都穿得干干净净,他还是穿着军训时穿得汗渍斑斑的衣服。如果有妈妈,或者奶奶,肯定会给孩子洗干净,穿干净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次衣服脏了,或者玩耍时不小心撕坏了,母亲看见都会叫立即换下来给她洗补。她说:“不要穿着脏衣服、破衣服出去,让人看着像没妈疼的可怜孩子似的。”
所以,我确定那个孩子,身边肯定缺少疼爱他的女性。后来,晚上班主任登记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各自在外打工,奶奶去世了。他平时就是跟年迈的爷爷生活。
后来见到过一次他的妈妈来看他。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与孩子脏兮兮的衣服对比太过鲜明。她给孩子买了一大堆零食,孩子高兴不得了,一天都活活泼泼的,连回答问题声音也响了许多。
二
班里正上音乐课呢,她被音乐老师带到办公室交给我。到了办公室,还在哭着。
原来,老师教唱的是《鲁冰花》,大家唱到“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时,她突然哭了。老师问知她想妈妈后,安慰她也不行,还是哭,没办法就把她带出来了。
这孩子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她几乎每年也就是在过年时候可以见着父母。不过,她父母挺关心他们,每星期至少通一次电话。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听宿舍长说,她经常晚上睡前把妈妈的照片抱在怀里。我让她坐下来,等她哭一会后,就开始劝她。
我说,父母在外打工,是为了给你们姐弟更好的生活。虽然人在外,心都一直牵挂你们的。这比起父母离异的、母亲去世的同学,已经很幸福了。实在想的时候,就来老师这里打个电话。那孩子挺懂事的,劝劝也就好了。
当天下午,我跟她妈联系,说了孩子今天的情况,并与她约好,晚自习跟孩子通电话。
谁承想,晚上通电话时,娘儿俩在电话的两头哭了起来。她想她,她也想她。听到对方的声音,更想了。
后来,与那个母亲沟通,让她回来带两个孩子读书。她似乎很为难,说是孩子父亲一个人在外挣钱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和一家人的开销。我劝她可以在县城找一份工做,好歹离两个孩子近些,能经常见到,也能多沟通。毕竟谁也代替不了妈妈。
好在那母亲后来自己想通了,年底回家就没有再出去打工。在县城找了份工。虽然收入没以前多,但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变开朗多了。
三
比起其他同学,他算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别脏。别的男生衣服绽线了,只是帮忙给缝上就可以了(女生基本自己做,都不要我缝)。每次给他缝补开线的衣裤,都实在看不下去,味儿也难闻。都是带回家洗过才缝补。
夏天也不肯洗澡。每天,放晚学时,都要单独交待他到宿舍一定得洗头冲澡,把衣服换下来洗。他答应好好的,可第二天还是穿着脏衣服,一身酸汗味。我生气数落他,他不吭声,第二天照旧。把他交给宿室长,让宿室长督促他洗澡,还是没用。宿室长说,放学到宿舍,催他洗,他说人太多,卫生间没地方;等别人洗过有地方了,宿舍关灯时候到了,值班老师不准下床。总之,他洗个澡,比什么都难。
我本来就急性子,见他那样脏,又不听话,非常生气。但你骂他、数落他,他也不吭声,随你便。
我知道这孩子很小父母就离异,爸爸也是那种不务正业的人,好像也没有什么正当的职业。家里房子被卖了,钱用来放了那种民间高利贷,结果收不回来了。爷儿俩就长期租住在一家脏兮兮的小旅社里,从来没有好的卫生习惯。现在要想改变他,真的难。
没办法,每天晚自习放学就跟他到宿舍里,逼着他去洗澡,洗过澡再教他怎么洗衣服。平时从家带点零食,奖励他的进步。连逼带哄的,好不容易有了点进步。平时,虽然数落他、骂他,但心里还是觉得疼他。那孩子虽不太爱说话,但也看出他跟我比较亲。
有一次早上,我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有两盒牛奶,问了几个同学,都说不知道谁放的。突然,我想起来了,头天,他外婆来学校看过他。一问,果然是他。
四
他几乎令所有的老师头疼。
上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老师批评,当堂顶撞,一句不让。这不,又被愤怒的英语老师带来办公室交给了我。
他也在正愤怒中,我当然是更愤怒。但忍住火,给了他一只凳子,坐一边自己冷静去。我也得想想到底该怎么做这孩子工作。
我的经验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软肋”,那就是父母。只要跟他们谈谈父母的不易,平时的牵挂,寄予的厚望什么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低下头,而往下交流就会比较顺利。
但这孩子不行。他两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不久再婚住在外地,根本就不过问他。他爷爷奶奶特别疼他,他姑姑因为他缺少父母疼爱,也特别宠他。因为母亲去世早,外公外婆也疼得不得了。甚至亲戚家的哥姐弟妹的,也都因此让着他。所以这孩子受不了一点儿委屈,基本上是想怎样就怎样。
过了会,他也慢慢平静下来。我给他指出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错误。他就说老师也骂他的,还用书打了他。怎么都不愿向老师认错。
而英语老师的态度也很坚决,不在教室向她道歉,永远都别进她的课堂。
我通知了他姑姑,希望她能来学校帮着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那孩子姑姑来了后,先是向我诉说孩子两岁就没妈妈的苦命,说着说着,自己竟哭了,把那孩子也带哭了。然后说从来没有人舍得打过孩子一下子,老师怎么能打骂他呢?!我跟她解释,老师也就是个年青的女孩儿,像个大姐姐,能怎么样骂他打他,无非是批评他,就是用书打了,也不是那种多么厉害的打。但那孩子姑姑就是不依不饶的,说要找那老师,要找校长,要那老师向孩子道歉。
我也彻底明白了那孩子为什么那个样子了。
谁也不愿向谁道歉。最后,那孩子跟他姑说,不想念书,学不下去,要回家。他曾有过这样的念头,被我很费劲地劝住了。但这一次,他再也不想留下来,怎么劝也劝不住。
每次,想到那孩子,我就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是个失败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