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别论21006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一、原文翻译

食物饮水进入胃部后,经过消化吸收,将其中的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脾脏;脾脏运化布散这些精微物质,一部分向上传输到肺部;肺通过调节水液代谢的通道,将多余水液向下输送到膀胱;最终,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各处,通过五脏六腑的经脉运行,且与四季气候变化和五脏阴阳规律相契合,这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常规生理过程。

二、核心阐释

1. 生理机制解析(水液代谢核心路径)

胃为“受纳之腑”:是水谷进入人体的首要器官,负责初步消化,如同“食物加工厂”的第一道工序,提取初始营养精华。

脾为“运化之脏”:承接胃输送的精微,通过“脾气”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水精),并向上转运,是水液代谢的“中转站”。

肺主“通调水道”:一方面接收脾输送的水精,通过呼吸布散到全身;另一方面将多余水液向下疏导至膀胱,如同“水液调节器”。

膀胱“贮尿排尿”:收纳肺下输的水液,再通过气化作用排出体外,完成水液代谢的最终环节。

2. 理论核心:“脾肺协同,以肺为枢”

此段原文的关键在于凸显脾的“升清” 与肺的“通调” 协同作用——脾将水精向上“送”到肺,肺再通过“宣发(向上向外布散)”和“肃降(向下向内疏导)”功能,让水精既滋养全身,又排出废液,形成“脾升肺降”的循环闭环。

3. 整体观体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强调人体水液代谢并非孤立过程,需与外界四季变化(如春季多湿、冬季多寒)和内在五脏阴阳平衡相适应,例如夏季肺的通调功能会因气候炎热而相对活跃,这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典型体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