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年,天津卫估衣街有家“陈记布庄”,掌柜陈守义是个实诚人。布庄虽小,却因他童叟无欺,街坊邻里都爱来照顾生意。陈守义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阿秀,年方十六,心灵手巧,平日里帮着父亲打理账目。
这年冬月,布庄来了位穿貂皮大衣的妇人,自称是租界里洋行经理的太太,要扯几匹上好的绸缎做旗袍。妇人挑选时,腕上的羊脂玉镯不慎滑落,滚到柜台下。陈守义见状,忙弯腰拾起,用软布擦净递还,妇人只淡淡说了句“多谢”,便付了钱匆匆离去。
傍晚打烊时,阿秀整理柜台,发现妇人落下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放着另一支一模一样的玉镯,盒底还压着张纸条,写着“赠爱女生辰”。陈守义心头一紧:这对玉镯定是妇人准备送女儿的生辰礼,丢了一支,不知要多着急。他想起妇人说过要去隔壁首饰楼改首饰,便让阿秀守着布庄,自己揣着锦盒往首饰楼赶。
可到了首饰楼,店家说妇人早已离开。陈守义又在估衣街来回找了两圈,天擦黑也没见着人影。阿秀劝道:“爹,那妇人穿得阔气,许是不在乎这只镯子,咱们明日再找便是。”陈守义却摇头:“不管人家富不富,东西是人家的,咱就得还回去。”
第二日一早,陈守义特意在布庄门口挂了块“寻玉镯失主”的木牌,还把锦盒摆在柜台显眼处。接连三日,妇人都没来。有熟客劝他:“守义,这玉镯看着就值不少钱,你留着给阿秀当嫁妆多好,何必这么死心眼?”陈守义听了,只是笑着摆手。
第四日午后,那妇人急冲冲地闯进布庄,一进门就问:“掌柜的,你可见过一只玉镯?”陈守义忙取出锦盒,妇人打开一看,眼泪当即落了下来:“这是我女儿十八岁生辰礼,丢了一支,我这几日饭都吃不下。”原来妇人那日回家发现玉镯丢失,却记不清落在哪里,今日路过布庄,看到木牌才赶来。
妇人取出二十块大洋要谢陈守义,他却坚决不收:“太太,物归原主是本分,哪能要您的钱?”妇人感动不已,后来常带洋行里的朋友来布庄买布,还帮陈守义联系了洋行的布料货源,陈记布庄的生意渐渐越做越大。
街坊们都说,陈守义的好生意是“守”出来的——守着诚信,自然能守来福气。这话传到陈守义耳里,他总笑着说:“做人哪,就得像咱卖的布,经纬得实在,不能有半分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