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刻了一个章,果然比我刻的好看,还送一闲章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周南·芣苢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又作“芣苡”。 [1]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 [2] 一说为薏苡) [1] [3] 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作品名称 国风·周南·芣苢 作品别名 周南·芣苢、芣苡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作 者 无名氏
作品原文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 [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采采: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确例证,当理解为“色彩鲜艳而繁盛的样子”。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书·王会》 [5] 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 [1] 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 [2] 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3] 此说的依据除现文字训诂的角度结合《说文解字》等对芣苢的解释加以探讨外, [6] 还从植物学、神话图腾等的角度切入,具体包括植株形态与诗句原文描绘的劳动场景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 [7-8]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9] [10] [11]
白话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表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9] [8]
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10]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 [12] 以及歌颂夏禹说 [3] 等等。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一释为“采而又采”,一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 [9] 还有观点指出采采当为作形容词用。如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 [3]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9]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周南·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9]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即便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故又有人参考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清代乡野的穷人),认为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并解释称:“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9]
但根据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如果将芣苢理解为薏苡,那么这种欢快场景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游修龄认为薏苡或川谷的外表都富有光泽,很引人注目和喜爱,特别是川谷的外売含珐琅质,可供妇女们采来制作装饰品;薏仁米白如糯米,除作粮食外,也还入药,薏仁米和糯米红枣煮粥可治身体虚弱;此外,古人也的确将薏苡与生育联系起来,除《王会解》的记载外, [5] 还有王充《论衡》收录的“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的故事作为佐证 [13] ——尽管王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加以质疑,但将之理解为神话亦未尝不可。结合诗歌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可以想象妇女们集体采集芣苢,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多么光彩的薏苡呀!多么漂亮的薏苡呀!让我们掇之,捋之,袺之,襭之……”这才是芣苢诗的民谣文化精髓之所在。 [3]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姚际恒《诗经通论》:“章法极为奇变。”
方玉润《诗经原始》:“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 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苡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这是从无甚意思处玩味出意思来,可说善会诗意。 [10] [11]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写乎 探究历史悬疑,挖掘地方风物
古人吃什么?《诗经》植物志:车前草的前世今生
影影绰绰间,从诗经里走出了一路女子,穿着长裙,挎着菜篮,明眸皓齿,笑语连连,沐浴着晨光,在一遍长满车前草的菜地里,扭动着蜂腰,一边采摘一边歌唱:车前草啊密又多,快点把它采下来;车前草啊叶儿圆,撸不尽来采不完;车前草啊绿又嫩,快快把它采回家。拿回家干什么呢?烹调出一种可口的菜肴。
参考资料
1. 《毛诗正义》 卷一 一之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9-11-16]
2. 诗经卷之一 朱熹集传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9-11-16]
3. 游修龄.质疑“芣苢”即“车前”——兼论“芣苢”是“薏苡”[J].中国农史,2008(03):133-136.
4.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5. 逸周书·卷七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9-11-16]
6. 赵晓明等著.薏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6-97
7. 赵晓明,宋秀英,李贵全.薏苡名实考[J].中国农史,1995(02):34-38.
8. 袁行霈主编,赵逵夫、刘跃进卷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8-9
9.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19
10.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5-16
11. 芣 苢 .湖州师范学院网[引用日期2014-05-14]
12. 张树波编著.国风集说 (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76
13. 论衡·奇怪篇第十五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