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着本能的反感。
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之前,孩子和小宠物无疑,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和健康问题,没有自我需求,孩子貌似可以由着父母随意摆弄,父母这段时间对孩子的爱基本是无条件的,自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蒙发,开始有自己的意志,就会出现“我想”的问题。
这个“我想”在很多父母看来是很麻烦的事,事实是从此他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个体的存在,而这个个体又不是他们所能完全掌控的。尤其是那些内心缺乏安全感、强迫焦虑的人,他们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有本能的恐惧,他们不喜欢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经常生出孩子没有以前听话可爱的无奈和愤怒。
孩子的“我想”一旦和父母的想法冲突 就会出现听话与不听话两种情况,这时在父母眼里就开始有听话的好孩子与不听话的坏孩子的区别,父母的爱就变得不再纯粹,成为有条件的爱,爱好孩子不爱坏孩子就是爱的条件。有条件的、打了折扣的爱不能称之为爱,爱在不知不觉中异化成了控制,成了驯兽员手里的鞭子和糖果。
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有早晚,从一岁多本能的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到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从而希望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漫长的十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从听话到逆反,很多家长把孩子不再乖乖听话解读为孩子学坏了,这是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导致的误解。
孩子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家长只是在孩子力不能及时负责监护而已,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借口孩子对自己管不好就抓着管理权不放。凡是逆反的孩子大都有着强势霸道的父母,这些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也不信任孩子能够很好的自我管理,觉得离开他们的管控孩子必定走弯路。逆反就是孩子在和父母争夺原本属于自己的管理权,起码是因父母对自己的管控太多表示不满。
并不是所有被父母严格管控的孩子都会逆反,孩子的自我意识强弱不同,自我强大的孩子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容易和父母发生直接的冲突,父母称之为逆反,自我意识薄弱的孩子更多选择扭曲自己的心灵减缓来自父母对自己控制引起的不适感,双方意见冲突,弱势一方的忍让必然压抑扭曲内心的真实想法,长时间压抑扭曲的结果就是自我感觉的弱化,最终失去自我的存在感,这比逆反更糟。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认同父母的意志比自己的感受更具有合理性,从而不去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双方主张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如果不认同自己的感受毫无价值、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就没有办法认同自己变成完全服从于压迫的结果。所以说服从压迫带来的只能是自我认知和存在重要性认知的缺失。倒是逆反的孩子更容易保持自我存在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感受还是重要的;
同时逆反也使他们在和父母对抗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内心积聚的压力,一来不至于把自己的内心彻底扭曲掉,二来也不至于使内心的愤怒长时间的积压,最后通过破坏力巨大集中爆发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说,父母应该对孩子的逆反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