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教育”了解多少?
大多数父母认为教育就是管教孩子,让他们听话;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把他们送到学校去,让他们上学;还有的父母以为打骂就是教育……
现在我们一起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是培养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等的基本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门严肃的、严谨的科学,以人的成长规律为依据,按社会要求和人的成长规律培养人。
我们对“孩子”了解多少?
1.让我们想一想
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特别之处……
2. 接下来想一想
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烦恼,如何看待对周围事物,怎样看待我们,怎样看待自己……
3.再想想
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现在处于哪个心理阶段,有哪些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二类问题涉及孩子的个性特征,我们的答案反映了我们对孩子个性特点的了解状况。其中第二类问题涉及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是否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我们对他们心灵的关怀程度。第三类问题涉及的是孩子们的共性,我们的答案反映了我们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程度。
现在,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认识孩子了。想要真正认识孩子,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会有哪些特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即共性;其次,我们必须学会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
我们对“现实”认识多少?
现实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孩子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
大多数人都自认非常了解自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信不妨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我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我的心态如何,脾气如何,个性如何,我是否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我的教育观念是否先进……
我们必须对自己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为的是扬长避短、学习改进,以便更好地影响孩子。
1)我们的素质修养,左右着我们对待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影响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我们的言行举止,既直接作用于孩子,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起到暗示作用。
3)我们的个性特征,极易通过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传导给孩子,从而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4)我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培养方向,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
为人父母必须懂得:想要教育好孩子必先做好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切忌对教育理念一知半解
我们不仅要了解教育观念,更要理解教育观念的内涵。举个例子,许多父母听说现在的教育提倡尊重孩子,但对“为什么尊重?如何尊重?尊重什么?尊重孩子有什么意义?不尊重孩子会有什么害处?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等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人甚至将尊重误解为放纵。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一些人便觉得就是给孩子自由。“对孩子严格要求”,于是成天对孩子又吼又叫,不是打就是骂。
要知道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严格要求不代表应该打骂,不强迫孩子也绝非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