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书写:
你是谁?你有怀疑过自我的存在吗,你通过什么去确认你真实的活过?你是真实的经历过你的人生,还是只是道听途说了人生的所有经过?
你相信爱吗?你爱过吗?还是你从别人那里听说了爱?
你有矛盾过吗?你有怀疑过自己吗?你有确认过自己吗?还是你从别人那里继承了关于人生的所有命题?
正如欣赏梵高的画,是否可以抛却固有的对艺术家本人那些耳熟能详的印象或观念,单纯、本真地去看他的作品,能不能发现或体悟其中纯粹的艺术造诣?是不是能全面理解作品之所以伟大的艺术价值?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能。但我们往往臣服于那些教科书上的定论。
梵高给我们的印象,是热烈、是灼热,是一往无前。而典雅、温柔的一面,同样也属于梵高。正如他的《星夜》,如此亲近,又如此悠远;他笔下的向日葵和鸢尾花,会同时充满阳光的灿烂,以及生命的喜悦、忧伤和绝望。
《 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在祥和的麦田追求不到宁静,在满是阳光的蓝天中,飘过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无尽的乌鸦,引着梵高飞向他的蓝天,追向无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中开了一枪。黑暗背后仍是蓝天。
我们对梵高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别人传递给我们的。就如本周书写所提到的这一个个问题,我们和我们的亲人、家人、朋友,朝夕相处,但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有没有一种感觉,其实我们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又比如,我是谁?我了解自己吗?我怀疑过自己吗?很多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对自己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迷惑和陌生感?我们难道不是既期待着别人对我们的认同或赞美,又毫不留情地对自己横加挑剔和厌弃?
真实的人性,就是丰富的,同时又是冲突的。平衡的本质就是我们的矛盾。如果通过艺术的学习,把矛盾之处安放好,艺术的呈现就能得到完美的平衡。如果个人的矛盾点没有投入艺术,而是放到政治或战争,那可能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希特勒。
用艺术的形式来安抚自己的浮华与不安,已属珍稀,正如用绘画来呈现和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对当下的成年人来说,好像是一件蛮难的事情,因为缺乏想象力,因为绘画零基础,因为不会画,因为画得实在糟糕……
我们很羡慕那些小孩子的涂鸦,那么的随心所欲,那么的创意非凡,天空为什么必须是蓝色的?一条粉色樱花小路延伸到梦想的远方,有什么不可以?夸张醒目的图像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对记忆来说,更是如此啊……
其实,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我们都曾经是手持魔法棒的小艺术家,只不过,随着“一定要画得像”的规则感,我们越来越不敢落笔,于是与艺术表达和鉴赏的天赋,渐行渐远。
我们日复一日地相信着,别人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一个的概念:河水很深不要去,树枝很细不要攀爬,人心很深不要轻易托付,爱很缥缈不要追求……久而久之,我们就那样束缚了自己的意志与心性,听任自己在乏味粗糙的世界里日益沉迷。
梵高的艺术,是对天性的率真发挥,他漠视教条,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甚至物我两忘。美的学习,一定不是“应该”的教条,而是把自我的感受打开:把脚踩进水里,把手伸进风里,把脸埋进温暖的怀抱,用心聆听来自胸膛的心跳……
冬天已深,阴霾着仿佛要落雪,但始终没有下。是的,不必着急,我们终将遇见梵高,正如我们的人生至少需要一次,对自己的真诚。通过看画看自己,通过自我的体谅与呵护,去了解和咀嚼,属于自己的生命滋味。
2017年2月5日,读《蒋勋破解梵高之美》,没有某一种疯狂,便看不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