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拍《梁祝》会是什么样?看完后,感觉这部电影真的很“徐克”,漂亮的光影、先锋的意识外加插科打诨的幽默,像《青蛇》、像《倩女幽魂》、古老的故事在徐老怪的镜头里,一定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性别之惑
豆瓣最多点赞的网友评论是: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从《牡丹亭》到《红楼梦》,不学无术的小姐和喧闹暧昧的学堂,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戏剧、小说中。《牡丹亭》和《红楼梦》都有闹堂的情节。特别是《红楼梦》,就有直接对同性同学间情与欲的正面描写。
徐老怪一开始就天才般的把梁山伯和扮男装的祝英台当做同性恋萌芽处理。
这里最有趣的表现是梁山伯的心理变化。因为梁山伯误以为自己爱上的是男人,所以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变虚”。可对祝英台的心动,又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上,如果祝英台真的是男儿身,不知道梁山伯将会如何自处。
所以,梁山伯的心理历程非常值得深究。我甚至脑补,他之所以远离望春,对那帮有龙阳之好的同学敬而远之,并非反感他们,而是不敢面对自己是弯的这件事。
他对男装的祝英台的心动,明显不是友谊,而是爱情。所以,在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前,他真切的爱上了一个男人。只不过,没有和这个男人发生肌肤之亲而已。有趣的是,在与祝英台同床共枕时,心里打鼓也是他。他貌似对同性之间的越轨行为也不排斥。
感谢祝英台是女的吧。
不然梁山伯会走上大多数深柜的路。为了做官,为了传宗接代而娶妻生子。可最爱的,却是同窗英台。
甚至梁祝这个故事我觉得是一种偶然性。
也就是梁山伯早晚会爱上一个男人。只不过,他点儿非常正。爱上的男人,恰好是个女人。
爱情之惑
不过,同性也好,异性也罢。爱情始终是一个概念的词汇,而它的发生一定极其具体。在精确点说,在我眼里,爱情就是我爱上的那个人。那个人,就是爱情的样子。
所以,有无数样的人,就有无数种的爱情。爱情的复杂,始终源于人心的复杂。
影片中有一条副线特别出彩,就是祝母和若虚和尚的情感。这条线索让祝英台的命运有了某种宿命感。很明显,祝母就是嫁给马文才的祝英台。而若虚就是没有娶到英台的梁山伯。
祝母之所以那么决绝的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是因为她别无退路。因为如果梁祝真的百年合好,冲破了门第的阶级,那祝母将会直接崩溃。
她必须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归结为时代的不幸。她必须要用女儿的不幸,来印证自己人生不幸的合理性。
艺术理论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到底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
木心说,这个问题非常幼稚。哪有人生无关艺术?哪有艺术无关人生?都是人生,都是艺术。
同样,人生与爱情也是这样的关系。没有为爱情而爱情。哪种人生无关爱情?哪有爱情无关人生?
有多少不幸的爱情,就有多少不幸的人生。
时代之惑
影片后半程,为了渲染剧情的矛盾,徐克开始有意识的运用光影技术。整个影片的服化道开始往“鬼片”使劲儿——无法在一起的梁祝,虽生尤死。
化妆——是这部电影的一大文眼。表明着门阀贵族必须带着面具生活。祝母一生荣华富贵可心如死灰。
祝英台在坟头,一场大雨卸了英台的妆。这也表明了梁祝对于门阀贵族的反抗。梁山伯作为县令,可以随意的被门阀贵族的家丁殴打。
徐克的野心明显不是止步拍一个爱情电影。而是将爱情放进一个大时代矛盾中。而历史,从来就是一遍遍巡回上演。
可我并不认同祝母在片中对梁山伯的教训。一言以蔽之:不能让时代的不幸,变成你个人的不幸。
英台从没有勇敢过。直到她被定亲之时,她反抗,她解开了双腿上绳子。最终,她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勇敢的殉情。
什么是化蝶?
我们改变不了时代,甚至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可遇到爱情,总要用勇气化出一只蝶。不然,真的对不起自己的人生,不论结果如何。
杨千嬅有一首歌,叫做《勇》。我很喜欢。它说:
旁人从不赞同
而情理也不容
仍全情投入伤都不觉痛
如穷追一个梦
谁人如何激进
亦不及我为你那么勇
沿途红灯再红
无人可挡我路
望着是万马千军向直冲
再没有支援
还是有这点英勇
想被爱的人
全部爱得很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