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四季
放学铃响以后,一(2)班就摇身一变,变成了老师们的饭堂。中午,留在黑板上的板书就赢得老师们对教学设计的纷纷讨论。
《四季》,是我给小吴老师演示的完整的课文类公开课,也是我慢慢把课堂脱离奖励的初尝试。我们开始追求完整的课堂,而不是总中途用叶子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强化他们的反应。因为,孩子们现在的状态已经越来越好了,如果对已经形成的习惯反反复复强化和奖励,反而容易把学习动机再变味,这也是我们现在小红花越换越少的原因。
这首儿童诗,虽然偏长,但是四个小节的内容比较重复,抓住四个季节的意向,就能成功背下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快背诵,同时也为了让课堂更有趣,我在下课时间提前画好了简笔画,藏在黑板后面。上到要背诵的环节,我一拉黑板,”哇——”孩子们拖着长长的小奶音,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记笔记。基本笔画的名字记在哪里,偏旁记在哪里,组词记在哪里,我们有一套统一的要求。之前,家长们网课时代给孩子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现在,孩子们有样学样,自己尝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比课堂上空口念一遍陌生的知识要有用得多。
拼音应该怎样练习
最近,每天都有订正习惯不太好的孩子,在放学的时候迟迟不能回去。
孩子很着急,因为放学了也不能回家;家长很着急,因为寒风中站在校门口,的确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我其实也很着急,送走了孩子,我还要备课、还要做材料,晚上无穷无尽地加班。这不,周六周日两天,我的休息日只怕会怕工作日更忙。
但是,老师和家长工作忙,都不是不能辅导孩子的理由。孩子的成长期就这么几年,错误累积得多了,上课就完全跟不上了,一时的轻松很可能会收获一批“躺平“的孩子。所以,还是要从一年级就开始抓起来,习惯要养好,兴趣要激发。
家长们说,孩子总是拼读不熟,在家里听写,有时能写对,有时又写不对,发挥得非常不稳定。“就是粗心!”家长总是跟我这样说。
试想,如果是一个运动员,跳高100次里只能成功跳过10次,那在比赛时如果跳不过去,是运动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练习得不够熟罢了。我给孩子们补缺补差的方法是,一步一步来,一次只走一小步。比如韵母,先一遍一遍过关,把不熟的全部挑出来反复读。都能一口报出来了,再给韵母加声调,要求带调时也能一口报对,不迟疑,不出错。如果能做到全对且熟练,再试着和声母拼读。这样虽然很耗时,但是孩子们的基本功会打得更牢固。
为什么我不同意换座位
昨晚辅导完最后一个孩子,加完班,我连夜改完了单元练习。看到孩子们的单元作业完成得很不错,很多在网课阶段落下来的孩子,现在通过每天的补缺补差,和家长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追了上来,我真开心!
每带一个班,每次单元作业前后,家长来要求调换座位的频率都会特别高。这不,今晚我再加完班打开QQ,就看到好几个家长来抱怨孩子同桌/前后位不给力,询问是否能够换座位的信息。
其实最省事的方法,就是老师说个行,然后第二天给孩子们说句话,座位就换掉了。那为什么我会基本不同意呢?我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把自己的回复修改了一下,放在日记里,作为我对调换座位这件事的回应。
“首先,班级里的座位除了每周有左右前后整组换,也是在不停进行微调的。比如,两个孩子下课相互学习,关系很好,且不影响上课效果,反而能一带一地发展时。像这周,雨希经常利用下课的时间帮雨萱补课讲题,她跟我申请,想跟雨萱坐在一起,方便上课提醒她记笔记,我就答应了她,告诉她下周我调换座位的时候注意。再就是,两个孩子(同桌、前后位)出现严重影响听课效果的情况时,不用家长们说,我们也会为了保证孩子的更优发展,选择直接调换座位。这个学期,孩子们的座位已经动了很多次,基本上调换了以后,都是真正改善了班级环境和孩子行为的。但是,如果只是说上课被打扰,或者同桌之间容易起纠纷,我个人是倾向于不调动座位。
其次,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表达能力弱,事情说不清楚,容易有误会,在班级里有摩擦是正常的事情。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孩子们的相处伴随着平和和碰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纠纷矛盾,哪来的成长机会?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的,也是通过和别的类型的同学交往磨炼培养自己。磨合、矛盾、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身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不能给他们打造一个真空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真空里生活,这样对他们的社交不利。
孩子们在遇到各种事件时,在跟家长说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一种错觉,觉得在班里有矛盾,就能让父母出面给自己鸣不公。如果我因为两个孩子玩不好,就给他们调换位置,换个人就一定能行吗,还是一定要找到那个完全不介意孩子缺点的前后位和同桌呢?是的,遇到孩子纠纷,或者上课不听课一类的问题,家长们第一反应都会是换个同桌,省事,简单粗暴。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换个座位也就一句话的事,远比要写这么多字解释要省事得多,短时间内看起来,效果也会很明显,两个孩子因为分开了,所以打闹少了,讲话少了。那为什么老师都不愿意去做呢?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教师眼里,问题及早暴露出来是好事情,总比捂着不发强,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调教。
孩子们表达能力有限,也相对自我为中心,也无法正确归因。比如,当家长问孩子为什么错时,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我粗心”。但其实,粗心并不止是粗心,它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多做表述。同样的,在孩子被问到为什么不听课/为什么成绩不理想/为什么跟同学处不来时,他们往往会只能表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更多地把问题推到自身之外的地方去,比如,我身边的人妨碍我、我座位远看不见/听不见、老师不给我机会,感觉这样可以少受责罚。在遇到孩子这样的陈述时,我们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找一个绝对完美的同桌(除非它是个毛绒玩具),而是要纠正自家孩子的行为。否则,在孩子本身有小瑕疵时,所谓的找个另外的人磨合,只能是看哪个家长不介意,哪个家长能忍。所以我不赞同靠调换座位解决问题的行为。
也请所有家长理解,我作为班主任,是多么期盼班上每个孩子都能够向上成长,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小毛病,我都会引导孩子们,陪伴他们,多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