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很多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很多书中都对人的归因模式做了总结,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将归因和自责作为一体做了阐述,这让很多人对归因的方法会产生误解,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有毒有害的观点,生活中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尤以成功学书籍中最多。
我记得幸福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的一本书中对于归因有一段阐述,他觉得向外归因的人,比较开朗,也就是凡事不是向自己发难,而是把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外,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内疚感,这样的人多数比较乐观和快乐;而向内归因的人,总是把原因归咎于自己我,这样容易导致自责,使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这段观点看似如此的正确,无法驳斥,这种“无法反驳”就是所谓“思想病毒”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拿上面的这段话,我们的感觉确实如此,这也恰恰是我们的生活的写照和感受,而且总结的如此的正确。但我之所以称之为“思想病毒”,就在于它的结构。上面的那段话看似谈的是归因方式。但是里面暗暗假设了一个事实,就是”指责“。它假设了在归因后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一定会有指责发生,如果向外归因,就会向外指责;如果向内归因,就会向内指责。这就是这句话的毒性所在,也就是你不论向任何一个地方归因,你都会采用指责这种应对方式来应对归因后所面对的问题。而如果我们能把这病毒的外壳通过我以上的分析手术剔除掉,而是只看归因方式,可能就更容易看到它的本质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果你的生活发生了问题,当你采用向外归因的时候,你会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外界引起的,这和你并无关系,所以需要改变的是外界,而不是你。于是你期待外界的改变,来适应你的生活。当你经常采用或者大多数时候都采用外归因,那么你就是依赖性的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了外界。比如,我不自信,那是因为我不漂亮,这是我爸妈的原因。我学习不够好,那是因为我不聪明,也是爸妈的原因。我没有工作,是因为现在工作不好找,是社会的原因。我心里不安静,是因为我的寝室人太闹。接下来,你的工作就是不停的抱怨他们,抱怨父母,抱怨朋友,抱怨社会。我记得我有个弟弟,有一次他和我讲述他失而复得一个钱包的事,他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我那天穿的衣服兜浅,钱包滑落了。。。。。。是的,兜浅,可以成为丢钱包的原因,那么这个事情当然和他对钱包的关注力没有关系了。
向内归因,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代”射艺“的一句话:发而不中,反诸求己。讲的是,当你发出了自己的箭,但是没有射中的时候,反过来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没有做到。这就是向内归因。向内归因,可以发现自己在应对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哪些还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结果是发现自己能够掌握和改进的问题,这恰恰是自我提高和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是不会有自我成长的下一步行动的。如果我那个弟弟向内归因,就会发现,自己在对这个衣服兜比较浅的事实上缺少更多的关注力和预防措施,比如他可以将钱包放在其他口袋,如果没有其他口袋,他依然可以把钱包放在那个比较浅的口袋,但是同时付出更多的关注力,比如经常检查一下钱包是否快滑出来了,这些都可以预防钱包的丢失。实际上,向内归因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自我得到成长,当我们将目光放在哪里,哪里就会成长。因为外界因素的成长对于你,是无法掌握的,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成长,所以向内归因才是我们应该采用的归因方向。有人会问,那环境那?难道环境就不重要了?如果你能够再深刻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向内归因实际上就是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看看自己是否还有成长的办法。就拿我的那个弟弟的事情来说,那个比较浅的兜,就是环境。如果你把丢钱包这事算到兜上,那就有点对自己的成长太不负责任了。而向内归因的方法是,我面对的是这个浅的兜(环境)能做些什么可以不让钱包掉出来(方法)那?
这是有关归因,我想如果你耐心的读到这里,你会有个发现,不论你向内归因还是向外归因,你都没有指责的想法。因为指责相对于归因来说,是另一件完全独立的另一件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有毒的思想基础就是把指责这种方式当成必然。所以,当你采用外归因,你会指责环境(父母,政府,社会,兜),方法是抱怨;当你采用内归因的时候,你会指责自己,结果是内疚。所以有些书籍中,包括大量心理师甚至采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并传播着这些思想病毒。原因就是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中,采用的是指责的应对方式,他们将其视为一种必然。(实际上,自责的原因来源于低自尊,而和归因方式无关。)
最后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病毒的模式,希望你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医生对一个患有绝症的人说:请尽量安排好你的后事吧,这样可以让你的亲人不会更伤心。一个听信了这个医生所传递的病毒信念的病人,回去后所作的事情就只有:准备去死;而一个不信这个医生的病毒信念的人,会去求生。这个医生让你做的事情是”让亲人不会更伤心“,这确实无法辩驳,似乎在为你着想!但是他的病毒躯壳是:你一定会因此病死去。当你相信了他的”不让亲人伤心“的话,你也就相信了自己一定会死掉。
思想病毒,生活中比比皆是。我观察和感受了一下,现在电视中,媒体上,有害有毒的,尤以成功学中的信息为多。就连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中,都比比皆是。
原谅的我的狂妄,但这是我看到的事实,虽然这事实是带有我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