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强调,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使用这一套方法,转变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前六章通过方法+案例的方式,对非暴力沟通的操作方法进行了阐释。
第一章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步骤):不带判断的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给出明确的需求。
第二、三章详讲了在观察时的要点:区分客观的观察和主观的评论——包括道德判断、比较、评价等,而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第四章讲了如何表达感受: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判断、评价等,只表达出感受。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示弱,示弱其实就是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则分析了感受的来源,即需求。感受不是由别人的行为导致的,而是我们对他人行为的需求导致的,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这类似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体对它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比如朋友没有按约定时间赴约(A),我很生气(C)我生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朋友迟到了,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被朋友重视(B)。而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感受、行为背后的需求,而直接把原因归结于别人的行为。
而表达需求最好的方式是:描述行为+感受+引起该感受的原因。这种方式往往比直接批评、责备对方更有效,因为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第七到十三章则讲了非暴力沟通方法的实际应用:
不带反应地全身心倾听他人——不分析、不评价、不急于采取行动,充分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充分表达出来,而专注于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之后,可以化解对立感和敌意,不会再把对方的表达当作是指责批评等。
使用非暴力沟通方法更好地爱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纠结于对自我的批判、评价等,找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积极心理学认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这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与其纠结于“为什么自己这么不好”,不如多想想“我怎么可以变得更好”。
使用合理的方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怒,与第五章“感受的根源”相对应,愤怒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是因为我们该行为的想法,包括评判指责等。而愤怒的核心是由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愤怒时可以问自己:“我不喜欢……,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通过层层剖析“行为—想法—需要”的方法,将对他人行为的关注,转移到自身的需要上来。
有效地表达感激。我们都喜欢被赞扬,可是如果对方是出于控制我们的行为、或是想得到回报,甚至只是不够恰当的赞扬,可能都会让我们觉得不好受。非暴力沟通强调,表达感激应该只出于一个目的:庆祝别人的行为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过于理想化,并不是很赞同)。对于如何表达感激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表达别人做了哪些事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这些事情满足了我们的什么需求、以及我们对此的心情是怎样的,即描述具体行为+需求+表达感受。
书中给出的方法简单可行,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活中,尤其是作者提出的专注于感受和需求的观点,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大概是因为我们都需要同理心吧。不过因为文化差异,有的使用场合可能过于有点理想化,如果不是对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技能足够自信的话,不建议使用,比如暴力场合。
此外,作者给出的一些论据、案例不够恰当,或者是展开及深入探讨的程度不够,略浅显且不能很好地说明作者的论点。此外,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用词感觉表达不够到位,或是有重复啰嗦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