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
范佳凝(晶晶),从来到中二班,就从主班老师嘴中得知她是一个“问题小孩”。我对她便充满了又好奇又害怕的想法。但是不知哪来的莫名冲动和想法促使我去了解这个小孩。
晶晶有一双大大的水汪汪的眼睛,皮肤略黑,天天扎着两个小辫子,几乎不上扬得嘴角,会让你很疼惜她。每天早上入园时都是奶奶来的,没有顺利的,开心的到园过,即使强行把她留在幼儿园她会不吃不喝,各种滚摸爬打在地上较劲,她很少说话,稍一不留神她就会跑出教室,带着哭腔叫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得话。我很好奇为什么她会这样?为什么送她上学的总是奶奶?经过了解我得知晶晶处于离异家庭,归属于父亲,在单亲教养环境中成长。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晶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没有得到充分的父爱和母爱,对她心理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晶晶严重缺乏安全感。才会造成她的厌食,依赖行为,不具备和同伴交往的技能和规范,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的出现。
一、家庭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儿童长期生活的场所,也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结构的稳定,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人际关系的基础。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
孩子总是有个愿望,是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很多时刻,孩子的这个小小心愿也没办法达到,即使孩子被动选择在离异家庭,但这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应协调好和孩子相处时间的问题,让孩子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她所缺乏的关爱和交流,重新取得孩子得信任,让孩子能够从容,安全,自信的活动。
原因二:所定目标太遥远
如果父母总是过分的操劳孩子的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过遥远,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无谓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进而孩子就没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四:父母情绪的影响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
原因五:早期的成长经历
孩子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
幼儿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家长教养方式不当等心理因素引起幼儿不愿进食的行为,形成神经性厌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简单地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学前儿童最早系统实施保育、教育的场所。接受幼儿园教育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原因一:幼儿教师未使幼儿获得关安全感
幼儿的安全感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一般而言,幼儿的安全感来源于可信赖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就是幼儿最为信赖的人。
原因二:幼儿教师未使幼儿获得关爱
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就是关爱幼儿,幼儿可以体验到来自幼儿教师的关爱,从中获得精神需要的满足。
原因三:幼儿教师帮助建立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教师应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活动的两大环境,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了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一种生态环境。二者应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在对儿童的教育原则上保持高度一致,对儿童提出适宜的发展要求与学习任务,这将有益于儿童行为的统一和人格的完整。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