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信?请父母反思有没有这4种行为

“不听家长话”“考试成绩差”“懒”…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言语,会渐渐地让孩子失去信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自信。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以下4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

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她们会定期来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

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很多家长找各种借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

“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

“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破坏性批评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反之,这个作用力如果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慢慢就会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

“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

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

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

“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

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

他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

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

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

“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

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已经无法透过语言来校正他的行为。

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

“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

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

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

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恶言恶语只需要一句,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请检索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孩子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

“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

“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

“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

“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

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

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再固执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

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里,未被尊重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

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不信任孩子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

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

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

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