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暴饮暴食走到了看上去是不可挽回的道路。想修正是如此艰难,就如作者说的:
- 改变饮食结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目前的饮食结构受到了我从小到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惯式。难道小时候我真的就形成了我需要一直吃的习惯?本科时候忍着就吃水果那是好难的,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我竟然坚持了那么久。
- 我还受到了我的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我不是那么理智的一个动物,某种神经冲动让我去做某件事情,我大概就会去做了。所以我绝对不可以去接触毒品,依照我的自制力,我就完蛋了。曾经以为我是一个很有理智的动物,但是我的幼稚不成熟程度让我震惊。相比有些男性更有事业目标,也更有克制力和行动力,我就很不行。
- 有些人节食着然后变成了抑郁症。有时候觉得一天过的不是很开心,就会去暴饮暴食然后好像没那么抑郁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原理是因为我这样做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脑子好像忽然就从抑郁的状态转到了暴饮暴食的状态,所以当暴饮暴食结束的时候,我也没有那么思考人生,思考我当下艰苦的状况,所以也就不会原来那么抑郁了。所以暴饮暴食暴吐对我的抑郁状况是有所改善的。但是我的注意力有时就是慢慢转向了暴食。
译者在书中结尾部分也提到了这本书适合以下人:
- 如果你只是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理论指南;
- 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感到好奇,这也是一本生动的人类学读物;
- 如果你想要探讨“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本书也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人类的仅是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摄取和消化,还包括了决策和选择过程:我们并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也并不总是喜欢味道好的食物。
第一章 酥脆
比起一长串描绘原拆料和烹饪技巧的形容词,简单的两个字“酥脆”能推销掉更多的食品。酥脆的食物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
--马里奥·巴塔里
人喜欢酥脆的食物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作者就在这一章节描述人类吃昆虫、植物也是有酥脆的(酥脆的植物比较新鲜。
酥脆之源:熟食
酥脆质地源自食物加热时产生的一些列褐变反应,其中之一就是焦糖化(caramelization),糖在加热到一个较高的温度后发生褐变,并变得酥脆。浓郁的香味也与焦糖化有关,在这一化学反应中,单一的一种分子(糖)转化成许多种不同的、具有各种味道的分子。
人类最初主要采食水果,而现在则是真正的杂食动物,发生这一变化的部分原因要归结于褐变反应。
个人和文化层面的食物选择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正式文化认同的最基本标志之一。
如果我对酥脆的食物如此没有抵抗力,重点是嚼的过程的话,那为了不增肥,那不让食物进入胃部。不过我可能追求的是那种超级的饱腹感。唉,到低是哪个神经控制我让我凌乱了呢。纵观本书,我还是不知道到低是脑子的哪个部分我可能出现问题。人过度饮酒就会呕吐,但是我是过度吃任何东西都会呕吐。为什么一般人可以分辨出到低是酒还是食物而呕吐,一般人暴饮酒呕吐再饮,但是一般人好像不会暴吃再呕吐。因为人会感受到饱了,但是我却不会有那种感觉,所以我的暴食之路漫漫。
咀嚼中的脑
脑干中有一群神经元,统称为中枢模式生成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咀嚼的节奏模式就收到CPG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