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读者都知道,这一周时间里,我都在读《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感触特别深的地方,也相应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被理解、被感同身受,被关怀的感受,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异类:
以前的我,总是过于追求细节和结果的完美,力求做到最好,容易在要事上拖延,将注意力放在毫不起眼的细节上,总是做事效率低下,总是想法很多、执行力不够,总是为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责备自己。
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种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遗憾,让我能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快乐以及经常过分苛责身边人的根源。
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了自己,让我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比其他人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缺乏自信、易怒等负面情绪,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对他人有着过高的期待,总是不自觉地寻求父母或身边朋友的认同,为什么总是不敢做自己,不敢勇敢自信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图片
非常感谢斯蒂芬.盖斯写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本心理自助式指南。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问题的根源,也提供了详细的解决策略。
了解斯蒂芬.盖斯的人都知道,他的第一本书《微习惯》一经发表便成了畅销书,许多人通过每天践行简单到不可失败的微习惯策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命运。
而这本《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与《微习惯》这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克服不完美主义者的许多解决方法都要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微习惯策略”来实现的。
斯蒂芬.盖斯自己本人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他能够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了如指掌。同时,在专注力和习惯领域的研究和建树,也让他在如何改变这种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上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逻辑结构非常的清晰,他提供的不是类似于:“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要放下执念”等心灵鸡汤式的建议,而是实操性非常的强的具体化的策略。
他还十分贴心地将所有解决方案用微习惯的形式进行梳理,方便读者去实践。
斯蒂芬.盖斯在书中说:正是出于“完美主义者在落实建议时非常的吃力,因为他们希望一次性全部做到”,所以他将全部建议放在最后一章节,而不是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可谓是相当贴心而周到了。
下面来谈谈读完这本书,我的几点感受:
01
我再也不标榜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了
以前面试时,别人问我有什么缺点,我总是说:“过于追求完美”,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追求完美是一种优点而不是缺点吧。
但是斯蒂芬.盖斯说,完美主义绝对不是积极的缺点,我们要戳穿这个“冒牌货”。它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消极心态,会给人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口。
研究表明,它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决策困难、社交恐惧症、拖延症、意志消沉、自卑等等,它是抑郁症的最常见的根源,也会导致厌食症,对完美体重或身材的苛求等等。
同时,它会使我们的人生畏缩不前,因为完美主义者大都害怕失败,害怕犯错,他们会采取不行动来掩饰自身的完美,这样就限制了他们对人生的探索。
这也是许多完美主义者或拖延症的人大都爱看电视的原因,因为看电视是一种不会犯错、简单被动而能带来成就感的行为。
同时完美主义还会干扰人们从事由创造性、专注力、潜意识主导的活动,比如艺术、写作、学术研究等等。
有这样一项研究,人们对51名大学女生进行写作测试,让她们对一段话进行缩写,要求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尽量简练。
结果表明,完美主义程度高的人缩写测试表现明显差于完美程度低的人。
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害怕能力被人看轻,所以疏于练习,同时对完美的追求会干扰她们的意识活动。
许多人可能会说,完美主义不是追求卓越,让人越来越好的表现吗?但作者认为,追求卓越不是完美主义的表现,因为完美主义者追求的完美,是一种不存在的虚幻现实。
图片
02.
它让我意识到不完美才能带来自由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我们身上背负着许多的包袱:
总是制定遥不可及的目标,让自己望而却步;
必须要有完美的时间、地点和全部的资源,才能开展某项活动;
总是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评论,他人一次拒绝就能让我们对自己进行毁灭式的打击;
总是害怕犯错,迟迟不敢迈出改变的勇气……
正如作者所说的:“完美主义就像一个20顿的盾,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举着它,希望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而作者却指出,只有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才能带来自由:
标准低降低,不等于结果不如意,目标完美不等于结果完美, 只有接受不完美才更接近完美。
不完美主义让我们对错误处之泰然,不在乎是否犯错,不再紧张焦虑,会回归到一种平静、放松、专注、高效的状态。同时,也能让我们在任何场合获得行动力,敢于迈出行动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指出,只有不完美主义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他们虽然有许多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自信的、成功的人。
图片
03
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
作者说,完美主义的根源在于缺乏安全感,他们往往只自己的失败或是缺点,忽略自己的优点。同时,完美主义者还会有严重的自卑情结,如果他们在某一领域有缺陷,就错误地断定自己一无是处。
比如,小时候总是会被长辈们贴标签:说自己不够聪明,太过内向,过于老实。我非常讨厌这种说法,让我觉得这是一种贬低,然后就越发变得不自信,内向,不敢大胆地与人交往。同时,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对别人的批评会特别的敏感。
作者说,他小时候因为脸上有痤疮而经常被人嘲笑,因而特别敏感,但是他长大后发现那些脸上有痤疮的人根本就不在意这回事,他们照常自信、开朗,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完美主义者的这种自卑情结根源于他们对自己不公正的评价和对人性不正确的认识,这会让他们产生两种极为相反的反应:
要么高估他人,认为自己只有完美才可与之媲美,要么低估自己,认为自己不足他人,只有表现得完美,才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无论是在学业的追求或是工作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即使已经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成绩,也依然感到不满意。
身为父母,了解到这种错误的思维对孩子的伤害后,我不会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会小心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学会正视自己的失败和缺点,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会让一时的失败成为孩子自暴自弃的理由。
作者还指出,完美主义还源自于父母对孩子过分苛责的教育,以及学校对于分数和提高成绩的过度要求,因此,这也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关注的重点。
对于如何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如何克服完美主义的五大表现形式:过高期待、纠结不放、认同需求、过失担忧、行动顾虑,在此不再过于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前面的文章或是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
正如作者所说:完美主义代表着限制,不完美主义则预示着自由。这是一本治愈我的人生之书,我会努力践行书中的方法,让自己从不完美走向完美。
如果你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定要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失望。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