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三个小时。然后我想记录下一些东西。
1、为什么我总觉得,我让别人也觉得,我说话没有逻辑,没有重点?
当然我缺少很多必要的技巧,但是我今天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元素。当别人基于一个事件问我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首先回答我想到的我想表达的东西,再连接到朋友的问题。而不是马上从别人的问题出发去回答别人想知道的内容。在谈话过程中,我的潜意识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哪怕表层意识中我是多么认为自己是个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但是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做不到这点,而去研究术这个层面的东西,是没有作用的。
2、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别人一定会觉得难过吗?
谈到为什么人总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别人,比如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别人一定会觉得好吃,以及如何避免这方面的负面作用。我们都想到了需要靠更多的经验,树立更加完善更加立体的价值观。比如我们的脑袋收集到同样一个信息的时候,脑子里如何才能不想当然地去做出反馈,而是出现2种、3种对这种信息的解读,然后再经过整理选择一种最趋向正确最适合的反馈给到对方。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刘未鹏在《暗时间》里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走的越稳;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越少。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浅层次的书籍,然后读小说比如今天在读《神雕侠侣》的时候,无形中对心理描写就特别注意,越来越发现人的心理真是千差万别。刘未鹏讲到的在大脑中走的更远,如何走的更远我找到了现实之外的一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在电影和小说里去获取更多的样本信息。比如我今天看到杨过遇到大雕那一段。我会去想,如果换成大武小武,他们会在自己遭逢劫难自身难保的时候奋力去帮助大雕对付大蛇吗?为什么杨过就会呢?这背后的性格怎么去分析呢?甚至为什么杨过几次三番要去杀郭靖但没下手呢?他跟杨康哪里像哪里不像呢?这些分析会得出我自己力所能及的结论,同时我看到的心理学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我也通过电影小说和现实的接触去不断的印证。这样理论和现实的不断结合,才会加深对东西的认识。如果说电影小说非得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意义,这就是一种吧。
3、感情浓度的问题
几乎没有人跟我谈起过这个问题,我也很久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我只建立在个体的客观事实上,我知道有些人感情浓度高,情感丰富,敢爱敢恨。有些人感情平淡,给予的少,索要的也很少。但是没有去想如果这样两个相反的人,遇到之后,会如何?不论是爱情或友情。这个问题在寻常日子里的表现就是比如A会反复地问B你爱不爱我?然后B会觉得这个问题真是无聊加繁琐。A觉得B根本不在乎我,而B觉得他已经用全部身心在爱了。所以问题是,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要怎么去解决呢?如何快速地预见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好像又回到上一个了。这个问题暂时我并没有太多事实依据去判断自己,写在这里,是要提醒自己以后要经常关注。
4、如果朋友的某个问题只会一直来问你的时候,你不应该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和麻烦,而应该当成一种价值体现。这样两个人都会快乐一点。
一直我都是一个想要躲藏的人,现在我慢慢发现,写下来,让别人看见,或许会有那么一个人,在读到某一句话的时候,会有刹那的触动——原来这么想的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这么疑惑的亦不止我一个人,原来,你也在这里。我想这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