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现今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是一种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表演艺术。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冀州、幽州,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又被称为燕赵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它是中国杂技艺术发祥地和世界杂技的摇篮,千百年来,从河北吴桥县走出的众多杂技艺人,在国内外舞台留下闪光足迹。绕城而过的大运河,是杂技文化天然的“传送带”,孕育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杂技文化,成为了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今河北)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发展的一斑。
战国时期中山国成王墓中已有演练杂技形象的银首人俑铜灯出现。吴桥很早就是河北地区杂技密集的地区,晋代墓室中已有宴乐杂技表演的壁画出现。到了宋朝,杂技走向民间,出现“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国时期,吴桥杂技旧达到鼎盛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演出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的改变,老艺人、老教练、老手艺人越来越少,行业规矩宽泛,吴桥杂技文化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亟待挖掘和抢救保护。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1987年在河北省吴桥县举办的国际性杂技盛会,设金狮奖、银狮奖和铜狮奖等正式奖项,曾表演了《空中飞人》、《大跳板》、《电屏手技》等节目。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吴桥县,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几千年传承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国家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着独特地域风骨的燕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