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不看什么书,感觉自己变了一个人,只是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和思维,只是每日昏昏沉沉地起床又昏昏沉沉得睡去,忘记了读书,也忘记了思考。
是的,读书是最好的化妆品,用来装扮自己的举止,用来优化自己的人格,用来塑造自己的心智。一旦不读书,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不可思议。
于是有一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急忙拾起书桌角落的那本《三毛作品选》,一个月前寥寥翻了几页,就将她遗忘在了角落。拍拍灰尘,竟一口气读完了。
之前就读过三毛的作品《万水千山走遍》(读书笔记 || 倘若能活得像三毛这般潇洒,便不枉此生),那本书让我爱上了南美洲,爱上了西班牙语,爱上了三毛的文字,爱上了青鸟不到的地方。
而这本《三毛作品选》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是我在废品书堆中淘到的宝贝,出版于1986年,那时三毛还在,那时我还什么都不是。
对于老书,旧书,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钟爱,那是一种发黄的幽香,淡淡的,却时刻可以触摸、回味,破烂却十分优雅。
这本书有点杂,收录了三毛各个时期的部分作品,包括刚出道时的《惑》,欧洲游学时期的《异国之恋》,结婚之前的《收魂记》,结婚前后的《撒哈拉的故事》等等,也有荷西死去之后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似曾相识燕归来》。
可以说,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三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读三毛的书,往往要准备好三种心情——喜、悲、惑。
三毛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正如她所说:我写我口。所以个人情感会很深刻地描绘在读者心中,读她的书,就相当于和她一起游历,相当于品尝她的过往。
三毛前期的作品表现得特立独行,表现力很强,就像她的性格一般,往往需要很久才能理解开来,所谓:“惑”也。
中期时候的作品主要写撒哈拉的故事,当地的民族风情,与荷西的爱情,这部分最能让人开心,但基本上都在喂读者狗粮。所谓:“喜”也。
后期的作品(荷西去世以后),不论是写游记还是写故事,或多或少,都带了些悲伤和灰暗,读者往往也为她流下眼泪,只为那个美丽又悲伤的故事。所谓:“悲”也。
三毛的文章很能吸引人,也带给人很多能量,因为那是不做作的表达,因为那是直抒胸臆的文字。
虽然三毛是自杀了,但读她的文章你真的会感受到:活着真好!真的很好!
从她的文字里,你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感受到一个人在与你交心,用最诚挚的话语讲述她的故事。
有人说三毛的作品只是记录她的生活,她的所见所闻罢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我敢肯定,他一定没好好读过三毛的文章。
读过三毛的人,一定都熟悉,即使大半生都活在国外,三毛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爱国作家,她虽然是台湾人,但不论在什么文段里,只称自己中国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除此之外她强烈的民族感让人兴奋,《亲不亲,故乡人》里,她一一列出了国人去欧洲游历时的“罪状”,也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耐心教导并给出合理建议,而那些“罪状”,放到今天,依然成立,三四十年过去了,也不见有多少进步。这也是为什么三毛的作品能够赢得观众的心的理由——她装着民心。
读三毛的作品,你会发现,人居然可以活得这么精彩,你会知道,人竟然该这样活才充满意义和价值。
她与荷西刻骨铭心的传奇之恋,让人无限相信爱情,却又无限惧怕爱情。爱是多么美妙啊,可爱也让人多么痛啊。那种美妙,和那种痛的量,几乎是等同的。
也有人问,三毛教别人怎样好好活着,告诉别人活着多么美啊,自己却偷偷自杀了,这如何解释?三毛的自杀应当理解和释怀,而不应该模仿和道德绑架。
因为三毛真的有很认真地活着,即使在荷西死去以后也努力地活着,甚至承诺过不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但她作出离开决定的那一刻,我想她一定是想好了,要么就是不自觉的行动——因为当时三毛患有极其严重的抑郁症。
我们应该理解她,祝福她,她解脱了,她不必再承受着肉体撕裂的痛,她去了遥远的天国,去了荷西的国度,去了青鸟不到的地方。
但请理解——祝福三毛不代表要效仿三毛,永远记住——活着真的很好!
最后以三毛的一首诗歌《梦田》来结束此文,愿每一个人都好好活着,都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我是诚诚实实的快乐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
是认识自己的生命
我热爱生命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相信我这一生追求的
就是生命的燃烧,在这一生里
能够得到一些结晶,而不是一堆灰烬
我相信永生,这种对于来生的期盼,给我一种力量,
要自己好好地,快乐的活下去
我知道了今生是多么的可贵
我要好好的活一活,
而且一定要活的快乐。
我是诚诚实实的快乐。
——《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