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在农村长大的人能真正明白一辈子读书有多么重要。
在这里有必要为读书人下一个结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读书,也不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精神领域比别人花更多的心思,得到更多的快乐,一杯茶,一缕午后的阳光,一本书,一个人就快乐起来了,这种人才应该叫读书人。如果仅仅为了追逐利益而读书,那么大部分人有能力并且已经做到了。
01 生活是一部行走的书,随处可读。
我见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尤其是躺在病榻上生活不能自理时,那才叫无聊到绝望。我家有一个亲戚,六十出头,因没上过学不认识字,所以也没有任何爱好,一辈子也没有意识培养一个爱好来,直到现在,她既看不懂电视也不会玩手机,腿脚灵便时就在桌边看别人打麻将,和邻居聊天来打发时间,如今卧病在床,年龄大瞌睡少,有时还会失眠,整晚整晚坐等天亮,金鸡报晓一天仿佛就活过一天。每次对前来看她的人如祥林嫂般哭诉着自己的孤独,无聊到生不如死。
还有村里那个热心肠的老先生,他的邻居突发心梗,他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硬是让邻居的家人拒绝120,他像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指挥着三五个年轻人像抬猪仔一样提起腿脚,把邻居拖到汽车的后座上,汽车一路颠簸一路飞奔,结果还没到医院人就死了,后来村里有好几位老人都是这样被他们送走的,这个世界从不缺少没有学识却有胆识的人。
在农村生活许多年,你会发现那里到处是血色的幽默,你有一千颗心去同情,更有一万颗心想逃离,你必须一边哭一边笑地走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像他们一样。
02 读书会滋养人的一生
不止一次地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讲过的一个故事:一天她发现干下水道工作的邻居居然在阳台上读康德,她好奇地问:“你还读这个?”他回答说:“你不知道,当我一边在黑暗的下水道做事时,我一边在心里默念康德的那些词句,我会觉得我的生命充满阳光”。
读到此处时便觉得读书并不是作家或学者们的专利,普通人也一样能从中受到慰籍。当知识不能成为一种任务,不是一个枯燥的外壳时,它会滋养我们的一生。
一生很长,长到漫漫长夜看不到光明的孤独;一生很短,刹那间便是永恒,它跟生命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来自于我们对幸福有多深的感受力。
看到《少即是多》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它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所有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了。 这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不是刷多少微博、多少抖音,追多少影视剧就能触及到的,而是让自己需要的东西变得少一点儿,让自己精神方面的追求变得多一点儿。
03 少则得,多则惑,简单即幸福。
年轻时常常为在某种场合选择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妆容纠结,每次出门就跟赴宴一样隆重而忙乱,其实并没有人在意你的口红是什么颜色,睫毛防不防水,衣服是什么牌子…事实是在意这一切的只有你自己。理解了这些就能不难理解乔布斯每次出镜大概率都是那件高领黑毛衣,蓝色牛仔裤和新百伦运动鞋。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总是一双人字拖、纯色黑灰短袖T恤、牛仔裤行走天下。不拘泥别人的眼光怎么看,舒服就行。就连最近红遍整个中国的医生张文宏每次出镜也都是那套灰色西装。他们并非只有那一套衣服,而是相同衣服有几十套,他们只是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用于选择的时间多了,留给其他事情的时间自然就少了。道德经云:少则得,多则惑。大道至简;庄子也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人生真的有比吃饭穿衣更重要事。
当意识到时间和精力恒定时,就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扔掉无用的衣服、繁杂的物品、精致的谎言、平庸琐碎的日常、毫无意义的信息干扰,远离无谓的过客、扯淡的饭局、逢迎的酒场…断舍离之后,我们会发现最简单的生活往往是最幸福的。原来所谓的油腻,只不过是因为肚子和大脑里塞进来太多的垃圾而已。
之所以很喜欢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是因为她说“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和腐朽运。”事实证明,在扔掉许多无用的东西以后,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才能感受到时间才是唯一珍贵的东西。简单的生活静水深流,多读书,多旅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发自内心的富足和愉快。
好奇心不死,读书不止,我们未必能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伟人,但一定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谨以此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