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司马迁,苏武,这些人的名字都熟记于心,但也仅仅只是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事件,甚至对李陵降匈奴的事情也是不太清楚的。这三个人物虽都在汉武帝时期同朝为官,私下也略有交情,但山月记却从另一个维度将三者联系起来,支持他们一系列行为的精神信仰,并且这三人也都有共同点,都受过汉室一些不公对待,司马迁遭受一辈子的身体伤害,苏武自身在漠北呆了19年,自己的兄弟因为一些事情而获罪,李陵全家被抄斩,他们每个人在当下得知这些事时应该都是奔溃的,司马迁恍惚了几个月,李陵直接杀了另一个人,但发泄完冷静下来意识到生命还要继续,司马迁靠的是要完成史学著作作为他的信念支撑,接下来的日子便脱着残缺的身体,收敛起以往的态度,对外事不再关心,只想和历史人物对话,接着历史人物表达自己想说的,史记伟大处其中之一便是对人物的揣摩多了些,他相信一个人做什么决定一定是和此人的性格和信念有关系,这和瓦尔登湖提到的"一个人的背后跟着的是这个人的一切,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待汉武帝死后,汉朝和平大使暗中想接李陵回汉,但被李陵拒绝,因为不想二次受辱,最后一代名将就这样淹没在历史中,如果匈奴也有太史,我相信李陵也一定会成为上面的主角之一。当我看到李陵和司马迁最后的落尾,言语简单干净,却让我流泪,那是一个人在完成了自己的信念之后对自己的交代,是对这具残躯的解脱,也是对后人的责任。李陵让我心疼在于他会带着一辈子的矛盾心理生活下去,倘若没有苏武的对比,他也许会用自己已经找好的情有可原来安慰自己的降奴,但苏武的忠贞刺痛了他,让他以为很坚固的情有可原出现了裂隙,随着苏武的见面次数增多,裂隙变大,有时甚至为自己感到可耻,物质贫寒尚不可怕,最怕的是精神折磨,尤其还是李陵这种从小保守汉代儒家思想影响的正人,我猜想他的中晚年应该会不苟言笑,总是心事重重,甚至会在半夜惊醒,独立窗前思绪,这种思绪还无人可诉说,毕竟身处匈奴营,不能让别人知晓心在汉,妻子是匈奴人,因为怕他很少交流,他的重心之一应该会放在儿子身上,教儿子骑射读书,讲述用兵之道,但史记上对他儿子的记载并不多,寥寥数语便淹没在了历史之中,一代将相名门就此淹没。造成此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李陵的怨念太深?汉武帝的武断?不知道。常说人是个很有意思的生物,相同的事如果是不同的人来当主角,事情的发展业务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常说人导致事情走向,而从一件事的走向也能推断一个人。
山月记之李陵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汉代从高祖到献帝,满打满算四百年出头,中间经历了诸吕,王莽,黄巾等波折。能算得上的盛世只有三个:文景,昭宣,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