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
—— 村上春树
今年生日的总结写得依旧很晚。因为最近实在太忙了,我又是那种很不擅长处理多线程并发的人,所以只能一边处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一边想办法拖延一些,实在到了最后,干脆熬几个夜解决,像这么多年一样,不论是上学or工作,遇到再多的问题总是可以用牺牲休息时间来解决。
最近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名叫《好东西》,里面的小孩儿写了一篇作文《当我不再幻想》。有趣的是,小孩叫喊着不再幻想,成人们却还陷入各自的幻想之中。在踏入30岁前的最后一个生日,生活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说的好听一点叫舒适区,说得难听点叫原地踏步——年龄和身体都无法再靠对未来的“幻想”保持很多奔涌的激情和以及觉得自己正在持续进步的状态。
看到标题也大概能猜到这一年过得有些压力,大多时候的基调偏悲观。本来第一遍敲出的题目是《29岁:不再幻想的另一面,是允许自己消极和懦弱》,但是打完又觉得太压抑了,而且和这一年仍然付出的那些时刻不太相符。在这个养老金、婚育率、房价、股票、学历价值持续下跌的时代,被迫卷入的人们有多少又能“独善其身”。
29岁,或者说,25岁工作之后的人生如同乘坐露天电梯,被各种外界力量不断不断地架高,往空气更稀薄的地方送,眼前是远方越来越未知的风景,脚下是越来越让人恐惧的高空距离。无论怎样,还得陪这个世界玩下去,“生活就是这样,别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01 放弃与摆烂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上帝说:“人类一旦有了梦想,就成了我的人质”。
29年中的大部分时候,我都是“never never give up”的忠实拥簇,信奉“人生最不后悔的日子,一定是拼尽了全力,想要去做好一件事的日子”。但这一年对过去秉承的“先苦后甜,延迟满足”观念有明显动摇。
那些“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的努力记忆,更像是强心剂,偶尔回忆还能打打气,事事如此经历反而变成了苦难和PTSD,余华告诉过我们“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反而那些刻在记忆里的快乐,比如逃课去操场打球、上课讲话和传小纸条、熄灯后的宿舍谈话,那些有点出格又没造成巨大不良后果的行为更像是一场“青春无悔”的回忆,《爱情公寓》也告诉过我们 “珍惜你的不良嗜好,那可能是你热爱生活的主要原因”。
毕竟,人生除了努力,投胎的起点也相当关键——“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延迟满足带来的收益率和确定性都在下降,反之享受当下的收益率和确定性却是实实在在的…极端的「延迟满足」只会让某个较短的时间有很高的峰值,但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段里,幸福感都不高,那整体人生的总幸福也不会很高。”(公众号:陈才源)
就像CCTV曾经的一部纪录片《China·瓷》里,教会给我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那就是,生活和做瓷器一样,你可以适当掌控与引导走向,但很多时候不能对结果抱有太多期待。纵使付出很多努力,投入了很多时间与情绪,但烧出来的东西或许会和预期不一样,这里面有人为的误差,更多的是不可控的外力,比如湿度,火候,空气质地,甚至运气本身。
放弃一件不在能力范围的事情。不要钻牛角尖。我不能,那我不做了。也许这件事对于全人类都很简单,但是对于我就是很难。我做不到,承认,接受,放弃。这种Ego变小的方式也许是心平气和的良药,如果一件事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大概率我们也很难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以前我也会拿某个时间节点倒逼自己,比如我在25岁一定要做到什么,要在30岁完成什么,否则就会怎么样,这一年就摆烂无所谓了,或者说,我改成以“积累”的视角而不是“倒数”的视角去看待。虽然“努力往上爬,不是为了被世界看见,而是想看见整个世界”这句话挺鸡血,但现实却也很现实:世界就在那里,并不会因为你的努力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想去看就赶紧去。
02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一年探索世界的脚步依然在继续,去年没来得及去的土耳其,今年已经留下了足迹,旅途中由于航班延误甚至还多打卡了阿联酋。
旅行对这一年而言最大的意义是,可以短暂“掉线”,与生活“脱轨”。起码在过程中因为时差、语言等原因可以让自己换个心情,不管是KPI还是OKR,房贷还是花呗,通通靠边。当坐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日落轮渡上,眼前的欧洲在左、亚洲在右,整个水面被金色笼罩,好像终于来到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另一角,卡帕多奇亚的热气球升起来的那一刻,大概才真实感受到生活的那些“酸苦辣”就是为此刻的“甜”而来。
当然,也再次回到了英国。
时隔五年,再一次回到了这个地方,“岁月从不败伦敦”是对这里最好的描述。这句话半褒半贬,除了物价又提升了、开通了条新的地铁线以外,仿佛伦敦和剑桥的一切发展都停滞了,带着中古世纪日不落帝国的余晖安静地躺在那里,不紧不慢。
迫不及待走向五年前经常走过的路,努力寻找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地点、街道、店名和有关的记忆,但终究有些模糊。我当然可以回到UCL穿上毕业服重新拍组毕业照、拿着校卡把剑桥曾经没来得及打卡的地方好好逛一遍,但和五年前的自己擦肩而过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
Nando’s里酸甜苦辣的烤鸡酱依然还保持着一样的风味,但经过生活“酸甜苦辣”洗礼之后,我已经不是那个懵懵懂懂初到伦敦,为自己购买力而紧张尴尬的22岁,也终于不用为要不要多点某个单品而纠结,也终于…丢掉了原本“眼里的光”。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决定了这节的名字: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在即将2字打头的最后一年,我决定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除了快乐和高光,也把这一年里遇到消极、懦弱和不快乐的时刻都写出来,面对真实的自己:
也许他不像23岁站在本初子午线上那般“眼里有光,世界版图徐徐打开”,
不像25岁的时候“依旧相信真诚、坚定和信念的力量,相信正确的事情即使漫长却一定会到来”,
甚至和一年前“最好的时候才刚开始”都不太符合,
但这就是过去艰难的一年总结,是“上海”、“买房”、“剑桥”、“薪水”这些结果背后的过程。二十岁的上半段拿来尝试和筛选去满足自己的“任性和好奇心”,下半段在一处固定土壤扎根定下,到了29岁已经不该再有那些青涩的困惑,“不再幻想”,但也拥有了一点踏实生活的本事。
莫言说过,“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陋、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人终究要在普通日常里感受到生活的本质,当年觉得普通生活应该只是一种最低标准,而到现在才意识到,若能够把普通人的生活过好,知行合一,维持外表好状态以及内心的火焰,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事情。
有时候难免会被年龄困住,或者在与更年轻的个体比较后产生莫须有的压力。可是29岁以后,30岁终究会到来,它会像盛夏一样平等地降临到每个人身上,热烈刺眼,无处逃避。
这是一生一次的季节,来都来了,总得去逛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