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夜,一轮皎洁的月亮,娇羞自持,穿梭于云层之间,忽隐忽现,让赏月之人浮想联翩。自然就会想到那首李白的小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古人举杯邀月,把酒问月,起舞弄影……月亮寄托了中国人的多少情思呀!
这美好的月夜同样也勾起了我无限的怀想……
小时候中秋的月饼也是素朴简单的,大点的两个一斤,用油纸包裹,上面封上一张大红色的帖,红帖子上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用纸绳捆扎好,就可以提着走亲戚了。也有秀气一点是四个一斤的,仍然是用油纸包裹的。那种素朴的包装简洁明了,不像现在的月饼,可能包装比月饼的成本还要高。
到了中秋月夜,奶奶总是把八仙桌子搬到当院里,摆上月饼,苹果,花生,红枣等,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月饼切成八块,每人一小块月饼,一个苹果,苹果也是奶奶藏在麦缸里好多天了,苹果的甜香沁人心脾。我们团团围坐,听着奶奶讲仙女奔月的故事,细细地品着香甜的月饼,一点一点的,心里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那些童年时的关于月亮的儿歌也分外好听: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直赶到九月九……;月奶奶,明晃晃,把我心儿照亮堂。。。
有时候,月饼不多,奶奶就把一个月饼剁成碎末,再掺上一些白糖,做成馅儿,包成糖火烧,软软的,甜甜的火烧,给中秋节也带来了无限的趣味。
时光荏苒,岁月不待,物是人非,再也吃不到奶奶的糖火烧了,再也感受不到一个月饼分成八块的期待了。现在月饼种类繁多,口味千变万化,但吃月饼的心情却少了一份期待和向往。尤其是孩子们根本不把月饼当美食,反而成了应付节日的繁琐礼仪。也许是他们不知道月饼里面最深的东西吧?也许他们还没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