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a dream. — Martin Luther King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推荐语里提到作者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于是我想,哦,好吧,作为入行刚半年的新手,我得拜读一下前辈大神的宏篇巨作。再一看,作者居然还是位历史学家,那这本书一定错不了。适逢川普访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异曲同工又不乏火花四溅——但不能否认的是,美国,最起码在某个历史节点上,曾经是伟大正确光荣的,而美国梦实际上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梦。那么,还有什么能比这本口述采访实录史书更好地为鉴呢?——无论是以史为鉴还是前车之鉴。
结果是我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本身——这本书是作者历时三年多、深度采访了三百余人后又精挑细选了其中一百人、集合而成的——更是普利策奖得主的专业水准和谦卑态度。对我来说,联系采访对象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件应付的工作。谈妥了,是沟通有方;谈不妥,一位不愿意反正还有下一位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嘛。但这本书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了我的错误,那就是,在是“采访对象”之前,他们首先是“人”。活生生的“人”。无论是出于居高临下的“俯视”,还是敬畏敬仰的“仰视”,都不如尊敬着地平等相待。
谈完了职业素养来谈点书本身的东西。首先我把目录附在下面:
自序
序幕
美国小姐
流动
上册
Ⅰ前进,向上游
老板
雇佣枪手,天涯歌女,漂泊的孩子,印第安人
幻想曲
Ⅱ哦,迦南之地
过去的抵达
两代人:父辈和子辈
如今的抵达
来来往往
Ⅲ在乡村
田野新迹
他们
金色西部的姑娘
山间播种
奖状
Ⅳ在城市
邻家男孩
老街旧邻
孤独
社区新况
下册
Ⅴ社会理想与个人梦想
美景
取胜
尽人事,听天命
母与子
Ⅵ履行职责
政治
关于责任的说教
编辑和出版人
Ⅶ年轻一代:观众和斗士
邻家女孩
毕业生
贫民区出身的姑娘
家庭画像
某种微笑
人到三十
尾声
丛林
列车
很有趣不是吗?这一百个人真的囊括了各个种族、各个职业、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层级,有出身贫寒的社工、也有生活优渥的医生,有中彩票而一夜致富的夫妇、也有琼·克劳馥和阿诺德·施瓦辛格,有曾经的罪犯、也有国际黑天觉悟会的成员。每个人完全可以代表一大群人、每个人又都只是他/她自己。或许这是这本书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个人、一个个体——每天与我们面无表情擦肩而过的那种个体——到底有怎样多彩的生活、怎样离奇的梦想、怎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她,是活生生的人。
摘几段令我感触最深的话吧:
“有时候你不得不埋葬过去的自己,因为你已经成长为另一个人了。你不能总去挖掘尸体。——1973年美国小姐,艾玛·奈特。”
我认为这是全书对美国梦最好的表述。原因无他,既然是做梦,就总归要往前看的。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的世界变得狭小了。一个年轻人走出校园,对一切都感兴趣。然后他有了工作,世界变狭小了一点。他结婚了。工作、家、家人,世界又狭小了一点。终于他变老了,随着事业的结束,家人的离去,他最后关心的不过是每天清早大便是否通畅。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在经历着这个过程。——吉罗德·弗雷曼,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董事会主席。”
而这是全书对美国梦最好的总结。对个体而言,梦想终于拥有;对国家亦然。
“也许美国梦是关乎过去的,帮你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怀恩·德罗里亚,苏族印第安人,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教授。”
最特别的说法。梦想并不源于虚空,它的花肥是个体的过去。
“你可以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名字,不管这名字有他妈的怎样一个起源。这就是美国梦:我的名字是‘人’!——艾德·萨德洛夫斯基,南芝加哥地区钢铁工人联合会副主任。”
我的美国朋友曾说美国的立国之基是自由和平等,我问她倘若只能二者取一她会选哪个,她沉思了一会说:平等。每个我遇到的美国人都是这么回答我的。
“我不喜欢‘梦’这个词。一个人本身就有太多的可能性可以实现。——玛丽·卢·沃尔夫,有九个孩子的家庭主妇,社会活动积极组织者。”
的确,“梦”一方面代表着美好的希望,另一方也是种虚无缥缈的泡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赞同这样的理想:人在头脑和身体上都该出色。我希望得到幸福和快乐。——汤姆·伯恩斯,无固定工作。”
“一个人不是非得去追赶其他人,如果他自己不想这么做的话。——克拉伦斯·斯潘塞,黑人,’向华盛顿进军’参与者。”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毕竟梦想是什么,还要一个人自己来决定。生活的理想,不过就是理想地生活。